桂林新闻 临桂新闻 阳朔新闻 灵川新闻 全州新闻 平乐新闻 兴安新闻 灌阳新闻 荔蒲新闻 资源新闻 永福新闻 龙胜新闻 恭城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灵川新闻 > 正文

用工匠精神做桂林古建筑研究——— 访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

来源:桂林晚报 2017-09-12 18:04   https://www.yybnet.net/

?周开保记者梁亮摄

?周开保手绘的恭城朗山村建筑立面。(受访者供图)

■记者梁亮

周开保简介

周开保,桂林人,1954年10月出生,曾就读于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在桂林文博部门工作近40年,工作之余长期致力于桂林的古建筑调研、保护、策划规划及园林景观设计等工作,曾为复原桂林的历史建筑颇有建树。同时参与了桂林市榕杉湖、桂湖和园林植物园等重点建设项目中的文化景观策划规划。主持了《桂林古村古镇》的编撰工作。现任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

桂林深受农耕文明诗礼传家的影响,又有南方少数民族文化的濡染,近现代以来又不失西洋文化的融合,最终形成了独具桂林特色的建筑风范。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潜心研究桂林古建筑30多年,心血之作《桂林古建筑研究》自发表以来便成为这一领域屈指可数的工具书。

用工匠精神做桂林古建筑研究

《桂林古建筑研究》一书,是周开保30多年心血的展示,但这本达500多页的书,却只用了他研究资料的三分之一。丰厚积累的背后,是周开保的工匠精神。

“我对古建筑的研究思路,秉承了梁思成先生。对每个村、每个点(古建筑)的调查研究,我总是从测绘开始,然后才是研究桂林古建筑、运用和保护桂林古建筑,最后思考怎样利用桂林古建筑来做一些类似王城片区改造这样实际的工程来造福社会。”周开保这样总结。

桂林古建筑学会是桂林一个民间组织,周开保从事古建筑研究完全出于自发。但30多年来,他不管春夏秋冬,每逢节假日都会到桂林各县区去考察,龙胜地灵、全州谏禄村等这样的边远山区也留下了他的足迹。

《桂林古建筑研究》一书中所提到的那些古建筑,周开保都实地测量过。

早些年,周开保要研究灵川县迪塘村,这个村囊括了明朝、清朝、民国年间的建筑群,跨了三个朝代。对于古建筑研究而言,简直不能更合适。当时他还没有车,只好早上8点就去坐班车,大概2个半小时才能到达村子。一下车,他和助手马不停蹄地展开测绘,因为还要在下午4点半之前到公路上等回家的班车。

周开保和助手们进村入寨走访,总是要向当地的老人问族谱,要到古建筑周边看碑刻,甚至要看村民的祖坟并就此推测村子和古建筑的历史。周开保说:“我们测绘靠手工,不仅要测整个村的平面,还要测立面,即使加上助手也要测4次才能测完。除了测绘,还要做采访、调研、拍摄。光是迪塘这个村,我前后去了6次。”回来后还要文字整理、画图,不下乡的日子,他也忙得很。

调研要深入到这种程度,很少有人可以坚持下去,而周开保做到了:“我所有的时间都用在了研究上,不但牺牲了所有的节假日,调研经费都来自我微薄的工资。”

研究古建筑源自一次偶然

作为一位民间古建筑研究和保护专家,年已六旬的周开保上世纪70年代末毕业于北京大学考古系,曾师从杨洪勋、严文明、俞伟超、宿白、侯仁之等泰斗级专家,后来回到桂林从事考古工作30余年。

当年在文物工作队,单位13个编制里有七八个是考古专业科班出身。“一说考古,大家都会,不就是开个探方仔细挖掘。大家都会做的事,我需要另辟蹊径才能有所成就。”周开保困惑了好几年,却找不到努力的方向。

一个偶然的机会,让他找到了目标。

那时,他去深山里的平乐青龙镇下盃村玩。天亮时,他到这个村子看环境。村子中间有个水塘,水塘中刻意堆了个风水岛,岛上种着一棵乌桕树。深山里的11月已经偏凉了,那棵乌桕的叶子是血红色的,与树干上碧绿的霹雳藤相映成趣。清晨恰好是光线似明非明的时候,眼前的一切让他感到很美。

“我当时就想,桂林应该有很多这样美丽的村落。”于是,周开保每到一个村子就会问村民:“像你们这样的村在附近还有哪些?”村民说出名字,他就赶紧写下来,回头找时间去看看。到县里工作,他也会向文物保护部门的同行了解情况并记录在案。

多年来,周开保发现了无数湮没在边远山乡和荒郊漫野的古建筑,整理了大量的第一手古建筑文献资料,甚至自己花钱租下村民遗弃的古民居进行维修保护,孤独地坚持着自己的古建筑保护之路。

多亏了周开保对这些古建筑的研究、保护和推广,才让我们了解到桂林在山水之外,由古代桥梁堤坝、民居别墅、亭台楼阁以及陵墓牌坊构成的桂林,让我们看到桂林扎根于农耕和地方传统的文化传承。

为桂林的城市发展出谋划策

在广西,周开保算得上真正进行古建筑研究的第一人。“我做研究,绝不是光看这古建筑好不好看,关键是看工艺、文化和内涵,要通过每个建筑的工艺水平、施工质量来发掘它的美。”周开保说。

对研究过的村子,他和助手们的研究报告广泛涉及到风水格局、规划选址、历史人文、风情特产、村民的谱系等方方面面。有专业功底和基础,他往往能更深入地理解古建筑所蕴藏的文化。

有一次,他带队去了杨溪村。村里的老者告诉他们,湖南大学一个著名教授认为他们村是一个以貔貅文化为主的村落,周开保立刻发现了这个结论的错误:“马头墙上动物造型是一个异化的蝙蝠,山墙的尖尖上也有蝙蝠,厅堂上的镂雕、门窗上的雕刻都能找到‘五福(蝙蝠)同寿\’的花纹。这个村子,其实崇尚的是福文化。”

作为古建筑的专家,周开保也致力于将研究成果付诸实际,为桂林的城市发展出谋划策。现在,他是桂林市住建委传统村落专家委员会的专家,也是桂林王城片区风貌改造专家组组长。在王城片区的风貌改造工程实施过程中,他负责指导规划、设计、施工以及材料的选择,还在完工后接受了验收等许多任务。

多年来,一个县一个县、一个村一个村地走,周开保越做研究越感到自己不能歇手了:“桂林地区范围内,仅仅是古村落就将近100个。即使是一个县出一本书,都有很多可以做的。何况除了古村落,还有亭台楼阁、桥梁堤坝、寺庙佛塔、陵墓牌坊……”下一步,他计划再出一本书:“全桂林的古桥有近200座,值得研究、保护和传承的就有150多座。所以,新书名字就叫《桂林最美古桥》。”

访谈

记者:您对桂林的文化怎样评价?

周开保:桂林应该是一个充满温情的文化城市,许多种类的文化在这里共生共荣。我是很喜欢桂林的,更喜欢桂林文化,因为它们能净化心灵。文化在桂林无处不在,是古人留给我们的无价财富。

记者:您如何看待“寻找桂林文化的力量,挖掘桂林文化的价值”这一发展战略?

周开保:山水固然很美,但没有文化的山水是没有生命力的。我一直认为,文化才是我们民族的根,能赋予我们很多精神。赵书记提出的发展战略非常及时,也切合实际。桂林,有文化才能自信,有文化才能引以自豪。

记者:现在桂林古建筑保护的情况如何?

周开保:桂林有很丰富的古建筑资源,但遗憾的是,大批的古建筑资源在这里放着,没人管、没人问,任其风吹雨打经受自然灾害的侵蚀。对此,我是倍感遗憾和心痛的。实际上,桂林的古建筑迫切需要得到更好的保护。与其等它毁掉了再来重修,为什么不现在就做好保护呢?

记者:如何让古建筑做到永久传承?

周开保:传承最重要的是活化传承。比如,可以做旅游、做民宿、做民俗博物馆。比如,杨溪村有丰富的民俗文化、美味的民间小吃,还有优美的自然风光。如果在那里做个民俗文化博物馆,就可以让更多人体验到桂林的民俗文化、享受到先人留下的文化遗产。

新闻推荐

机动车未检验 请别开它们上路 广西交警公布逾期未年检、未报废车辆,其中重型货运车辆达3206辆

本报讯(通讯员郑玄)昨日,广西交警总队公布一批逾期未年检、逾期未报废车辆和驾驶员名单,其中逾期未年检的重型货运车辆数量居多,达到3206辆。交警部门提醒,未按期年检或报废的车辆,上路隐患多,相关企业和...

灵川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灵川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磨盘山的壁画2017-08-22 18:05
猜你喜欢:
评论:(用工匠精神做桂林古建筑研究——— 访桂林古建筑学会会长周开保)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