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城市,都是看得见的。
意大利最具世界影响力的作家伊塔洛·卡尔维诺在他著名的《看不见的城市》中,借绕行地球归来的马可·波罗之口,向鞑靼人的皇帝忽必烈汗讲述了一份诡谲迷人的旅行报告。马可·波罗与忽必烈汗的最初沟通是不畅的,起初双方言语都不甚畅通,马可·波罗的讲述更像是一场即兴演出的比手画脚的哑剧。他这样描述他旅途中走访过的城市:“第一座城市是一条鱼逃离了鸬鹚的长嘴,却又落入了渔网;第二座城市是一个赤条条的男子跳过火堆,竟安然无恙;第三座城市是一个骷髅头,发绿霉的牙齿咬着一颗圆圆的白色珍珠。”跟着卡尔维诺的文字,看得到城市的色彩和光泽,闻得到城市的气息与气味,听得到城市的喧哗与静谧,感受得到城市的神秘莫测,却看不到一座实实在在的城市。这些城市是存在的,也是虚拟的。
而
我们的城市,都是看得见的。
广西有三大城市自北而南依次排列,桂林居北,柳州守中,南宁坐南。三地额手相望,虽彼此相距数百里,却各有各的风土人情,各有各的城市气质。
一般来说,城市的气质随流经区域的河流,比如漓江静美清澈,于是桂林也是这样恬静。比如邕江无甚突出特点,于是南宁的性格也便有些模模糊糊,叫人有些抓不住要害。而百里柳江,从远远的地方流来,在柳州折一个弯,在柳州城区画了一个巨大的“U”字,又向远远的地方流去,柳州的城市性格就随了柳江,富有两面性——有时候,柳江静美,这时候的柳州是柔顺的,文气的。有时候柳江又奔涌激荡,大有泥沙俱下的蛮横气象,这时候的柳州,又是坚硬的,动感十足的。
尽管大多数人和大多数的文字更是习惯于用虚词来表现一座城市的气质,比如厚重,或者悠闲,或者充满活力。倘若一定要我以一种看得见、摸得着的日常物件来定义一个城市的气质,那么,我愿意用一双鞋子。
桂林,像一个先天优裕、自得其乐的世家子,精致有余,阳气不足,喜欢琢磨点小情小调,属于浪漫主义气质的典型城市。这座城市总是有点文气,有点矫情,自然是一座穿着一双袅娜绣花鞋的城市。
南宁,当然要划归现实主义行列。这个城市世故有余,诗意不足,擅长大排场大手笔,像一个镶了金牙我爱笑的暴发户,城市愈发变得繁华大气从容,自然是一座穿精制皮鞋的城市。
而柳州有着南方城市中少有的硬朗气质,不仅硬朗,还很江湖义气。这座城市总是一派懂得生活、享受生活的样子,不慵懒,不浮躁,不深沉,既不像桂林那样感性,也不像南宁那样理性。在大多数外人和柳州人自己看来,柳州就像是一座穿人字拖的平民城市。人字拖当然舒服闲适,只是一般来说,穿着人字拖跑不快,也不宜走长路。
还好,我们的城市不止一双鞋。
新闻推荐
本报报料热线报道近日上午,笔者到大东市场买菜,看到有几摊卖桂林米粉的摊档摆在大东市场门口经营,造成市场门口秩序混乱,给进出市场买菜的市民带来不便,希望有关管理部门管一管。(黄志深)...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