谢和赓小时生活的兰井巷,如今已经难觅当年的踪影。
在桂林王城正阳门下,有两条老巷,以方向命名,这两条收纳了桂林城千年风烟的老巷,不仅是以前的商业繁华地带,更留下了一连串历史人物的足迹,有两广总督岑春煊故居、白崇禧机要秘书谢和赓故居、清朝兄弟翰林龙氏兄弟旧址,等等。
从正阳东巷龙家拐弯往北100多米就到了兰井巷,巷子很短,短到巷头有人说话巷尾便能听见。据说,早年小巷深处有一口水井,井水清冽;井旁有一株兰花,香气袭人,小巷因此而得名“兰井”。如今幽静的兰井巷,从前却住着桂林城里的风云人物,桂林版的“余则成”式的人物谢和赓,他就在这里出生并度过了美好的童年时光。
□本报记者陈静张苑文/摄
受二哥谢铁民影响他投身革命
1912年12月,谢和赓出生在桂林的一个书香门第家庭。曾担任过广西省立第二师范学校教师兼主任的父亲谢顺慈极为看重孩子的教育,所以谢和赓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和学校教育,诗文功底很不错。
青少年时代,在思想上对谢和赓影响最大的是他二哥谢铁民。谢铁民比谢和赓大7岁,是中共早期的农民运动领导人,在当时是很有影响的人物。在二哥的影响下,谢和赓开始大量阅读《新青年》、《向导》等进步书刊,慢慢地懂得了不少革命道理。
然而他不曾料到的是,1927年蒋介石叛变革命,并对中国共产党人进行了血腥屠杀。当年的7月,谢铁民不幸被捕牺牲。二哥的英勇就义让谢和赓看清了国民党反动派的真面目,他把复仇的种子埋藏在心里。
潜伏在国民党要员身边的红色特工
1930年,谢和赓来到北平求学,就读于中国大学经济系。他在北平读大学时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旋即奉命打入察哈尔民众抗日同盟军,先后任冯玉祥和吉鸿昌的秘书。抗战之前,谢和赓受中共派遣,持冯玉祥将军的介绍信,回到广西。此时的谢和赓接受周恩来、李克农的直接领导。为了尽快得到李宗仁和白崇禧的重视,他与白崇禧堂弟合著《谈广西的对外贸易》等书,受到白崇禧的关注,安排在身边做了秘书。
有一次,白崇禧的岳父在桂林跌伤了脚,时在南宁公干的白崇禧为了赶时间,派飞机将医生送回桂林给岳父治病,可是,医生不敢坐飞机,这让白崇禧很为难。年轻的谢和赓说,我陪医生坐飞机回桂林。对此,白崇禧为表心意,送200元给谢和赓,谢执意不收,白崇禧一再坚持,谢和赓只答应收50元。
之后,谢和赓当上了白崇禧的机要秘书,成了一位可以随意出入李宗仁、白崇禧住处的中共党员。1937年7月7日,卢沟桥事变爆发,日军发动全面侵华战争。8月2日,蒋介石电邀白崇禧赴南京共商抗日大计。李宗仁和其他军队领导却反对白崇禧应召前往。白崇禧举棋不定,一时难以抉择。
谢和赓连夜写了一封长信直呈白崇禧,分析当前形势,字字在理。白崇禧读罢长信,暗自佩服谢和赓这个白面书生有胆有识,深明大义。
1937年8月4日,白崇禧决定飞赴南京,随行人员中便有谢和赓。
1938年,白崇禧要对师以上军官讲话,他命谢和赓等两位秘书一周内拿出讲话稿。谢连夜赶稿,然后交李克农阅,并转呈周恩来修改。后来,白崇禧的讲话就是依照谢和赓稿子内容。
1942年,谢和赓被国民政府派往美国留学,其间替中共从事情报和统一战线工作。1955年元旦之夜,谢和赓夫妇回到北京,谢和赓被安排到人民出版社《世界知识》编辑室任高级编辑兼欧美组组长,后来调外交部工作。
1957年谢和赓被打为右派,流放黑龙江,次年回北京;1967年再次被捕,1975年春,被关8年的谢和赓两耳失聪后离开监狱,恢复在外交部的工作直至退休。2005年,谢和赓在安徽走完了他跌宕起伏、命运多舛的一生。
兰井不在,小巷变迁,当年故事犹有人说
“谢家大院当年就在兰井巷上,这家出了不少名人。”老街坊廖老伯说。5月7日,趁暴雨初歇,记者来到东华门附近的兰井巷,这里虽不在东西巷街区的中心位置,但经过修整后也颇有古韵。当年的兰井和谢家大院早已不见踪影,只有路牌让人确定巷子所在。
廖老伯告诉记者,前几年《潜伏》一剧热播时,他就觉得里面的“余则成”有谢和赓的影子。“当年他(谢和赓)潜伏在老蒋(蒋介石)和白崇禧身边,故事比余则成更精彩。没想到我们桂林还有那么厉害的人呀。”廖老伯颇为得意地说。
现如今,往来的游客和行人中已经鲜有人知道这里曾是谢家大院,这里曾诞生过这样一个了不起的共产党人。行走在这里,想象自己走过的某一条马路就是谢和赓从小生活的地方,想象斑驳小巷曾有的热闹和苍凉。谢和赓这位传奇共产党人的故事虽然在时代的洪流中逐渐淡去,兰井巷也随着改造拆迁难觅旧迹,但就像廖老伯所说的,“这段历史,值得每一个桂林人记住”。
新闻推荐
6日,技术人员在进行现场查定。记者谭熙摄本报讯(记者谭熙通讯员龙晶晶)近日,记者从市农业部门了解到,为了更好地促进桂林马铃薯产业的发展,农业部门开展了马铃薯脱毒种薯本土化繁育技术相关科研,目...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