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片摘自桂林首套本土童谣主题邮政贺卡《月亮巴巴》,设计者为朱晓云。(资料图)
■记者杨力叶
童谣,在我们的童年中可以说是最毫不起眼但却最过耳难忘的歌曲,是最平凡无奇但却最深入人心的教育,在大部分桂林人的成长过程中,一提起桂林童谣总有一种亲切感,桂林童谣带给他们的是不灭的童年记忆。那么桂林童谣有着什么样的魅力之处?在新的社会发展阶段我们桂林人还能够继续保持着对桂林童谣的喜爱吗?
桂林人的“学前教育”
“月亮巴巴,踩着瓦渣,一跤跌倒,赖我打他。我没打着他,回去告诉妈妈。妈妈没在屋,躲在门背哭……”
这首熟悉的桂林童谣,不要说是在桂林土生土长的本地人,就是在桂林生活了一段时间的外来人也基本听说过。如果说,一个地方的文化是由当地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体现出来的总的精神面貌的话,那么,桂林的传统童谣正是体现桂林文化的载体之一。桂林童谣陪伴着一代又一代的桂林人成长,既是桂林人孩提时期的文化初乳,又是桂林人终身美好的记忆,深深地根植在桂林人的生活中。但如今身处这个剧烈变化的时代,桂林童谣仿佛日渐消失在我们的日常生活当中,偶尔会想起,已找不回当年的感觉。
近年来,桂林作曲家徐承翰将自己收集整理的81首桂林童谣放在了《“月亮巴巴”———桂林传统童谣歌曲选集》一书中,这是目前已知的唯一一本桂林童谣专著,凝聚了徐老对桂林本土文化的热爱。
凭着口耳相传而流传至今的桂林童谣,与其他民间文化一样,并没有一个确切的起源可考。也许桂林童谣这种“小把爷”们传唱的歌曲太普通了,引不起古代文字工作者们的兴趣,在记者所查阅的桂林本地古代文献当中,没有找到有关桂林童谣的记载。而在其他古代文献中,比如我们大家所熟知的“举秀才,不知书;举孝廉,父别居。寒素清白浊如泥,高第良将怯如鸡”这样的童谣,反映的是两汉时期的社会现象。还有更多的童谣是否是当时流行的童谣,还是记录者的附会之作,还得打个问号,毕竟更多的所谓童谣是有着对个人或政治趋势的预言性的话语。当然每一个朝代的每一个地方,都会流传着各种各样的童谣,只是没有有识之士把它们给记录整理下来罢了,这不能不说是一件遗憾的事情。
所以在桂林音乐家曾宪瑞看来,我们如今能够看到的桂林童谣,其出现的历史并不会很长,大概也就一两百年,甚至更短,因为从语言上来说,如果是宋明清等朝代出现的童谣,语言就不会这样的口语化。
在徐承翰的《月亮巴巴》一书中,将原生态的桂林童谣分为襁褓篇、游戏篇、开智篇、谜子篇、自然篇、道德篇六大类。这些童谣完全以地道的桂林方言进行念唱,几乎每首童谣都可当游戏玩起来。在孩童时期接触这些童谣,既能得到语言和逻辑思维的训练,加强儿童适应社会和学会人际交往的本领,又可在游戏中得到身体素质的锻炼,这是桂林童谣之所以曾是桂林儿童学前教育的原因所在。
如今有一定年纪的桂林人,看到或者听到这些桂林童谣,一定会想起当年在房前屋后,大树下、空地上做游戏唱童谣的情景,相信不管过去多少年,这一童年美好的记忆总抹不掉。
孩子们的摇篮曲徒手操……
曾经流传在桂林人童年的桂林童谣有何魅力?通过徐承翰整理的这81首童谣做一个分析,我们就可以发现,桂林童谣的传唱其实是一个增进互动、开发智力、培养孩子道德观念的系统性的教育方式。
从孩子还在母亲的怀抱里成长的时候,他们就接触到桂林童谣了,这些桂林童谣就是他们的摇篮曲,是他们悄然止哭的安慰的歌。如上面举例的《月亮巴巴》,这首童谣一般是在晚上哄孩子睡觉时唱的,或者孩子们在月光下集体唱着玩,是桂林童谣中脍炙人口的精品。
还有锻炼孩子动手能力的徒手操。“捞———捞,做个捞捞,捞个铜钱买糕糕。”唱这首童谣的同时单手高举,手掌自转,眼神跟着手掌游走。这就在无形中锻炼了孩子的行动能力。还有一首母子互动童谣:“拉锯,拉锯;磨刀,砍树;砌房子,哪个住?宝宝住!”唱着这首童谣的时候母子双双手拉手,俯仰推动如拉锯,这样的母子互动也是一种很好的形体锻炼。
小孩子半夜总是少不了哭闹的,为了哄孩子睡觉,这时童谣《夜哭郎》就唱出来了:“天皇皇,地皇皇,我家有个赖哭王。过路君子念一遍,一觉睡到大天光。”
玩是小孩子的天性,因此桂林童谣中总是充满了玩的情趣与技巧,寓教于乐,是孩子们一有机会就不会错过的快乐源泉。像小孩子们一起玩“过家家”时唱的童谣:“排排坐,请糯糯,糯糯香,请姑娘。姑娘来得早,吃个芋头饱;姑娘来得晏(àn),吃碗芋头饭;姑娘来得迟,吃块芋头皮。”一边拿着小石子等代用品做出一顿“饭菜”来,一边唱着这首《排排坐》,快乐的童年就这样悄悄成长。女孩子们在玩“破莲子”游戏时,唱的这首《破莲子》也很有趣:“破莲子,破莲花,莲子莲花在哪家?家家都有籽,籽籽不开花。热糍粑,冷粽子,咬一口,叫喳喳。”有一个“盘地名”的游戏,也是以前孩子们喜欢玩的:“一?驿门前;二?二江口;三?三里店;四?泗洲湾;五?五岳观;六?六合圩;七?七星岩;八?八角塘;九?九娘庙;十?十字街。”一人问,众人答,在一问一答的游戏中,家乡桂林的地名也深深刻印在孩子的脑海中。
在桂林童谣中,还有一种开拓孩子智力的童谣,它们往往有着独到的构思,像《南瓜将军》其实是一首有趣的童话童谣:“真正木耳造了反,要拿南瓜老将军。南瓜头上挂了帅,西瓜脚底网连城。冬瓜拿来做大炮,豆角拿来做火绳。一炮打进菜园里:烧着辣椒潜树上,烧着茄子满身紫,烧着苋菜打雨伞,烧着芋头戴斗篷,烧着苦瓜起大泡,烧着萝卜钻地中,烧着扁豆像弯弓。”这首歌谣生动地讲述了一场菜园里的大战,给孩子们带来的是对蔬菜知识的收获。
与《南瓜将军》相媲美的还有一首《扯谎歌》:“一个雀儿毛又多,听我唱个扯谎歌:昨天看见牛下蛋,今天看见马絮窝。七条鲤鱼街上走,八只兔子过黄河。黄河有蔸芭蕉树,芭蕉树上有个喜鹊窝。喜鹊窝里有田螺,一个田螺三斤多。剥了皮来九斤半,切成片,炒下锅,拿起簸箕把汤喝。”这首童谣名为“扯谎”,其实是训练逆向思维,唱起来滑稽,想起来有趣,孩子们从中可以了解到夸张的艺术魅力。
开拓智力的童谣当然少不了谜语,桂林童谣中这方面的也有不少,有猜蜘蛛的:“南阳诸葛亮,稳坐军中帐,排起八卦阵,专拿飞来将。”有猜星星的:“青石板,板石清,青石板上钉铜钉。”
期待桂林童谣焕发新生命力
如今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人们的生活环境、节奏、内容与形式都有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历史上学习传承童谣的自然和生活条件几乎不复存在了,比如当年做游戏的门前屋后的空坪、墙角、树荫,现在往往都被高楼大厦、车库、小店所取代,活动空间变小了、变没了;变形金刚、电子游戏、电脑、电视机等丰富多彩的现代玩具顶替了当年简单、原始的铁环、玻珠、小铜钱等。另外,快节奏的学习与工作氛围,使中老年人失去了给下一代传授童谣的时间与心绪。
除此之外,现在的大环境是孩子们说桂林话的越来越少,说普通话的越来越多,在学校学习也是沉浸在普通话的环境当中,所以孩子们不能理解以桂林话为基础的桂林童谣,不能体会其中的乐趣也是在所难免。种种原因综合起来,导致了桂林童谣在孩子们的心目中没有吸引力,所以现在桂林童谣更多地作为学校教育的辅助手段存在于校园当中,至于曾经大街小巷都响起桂林童谣的情景,恐怕是回不去了。
但是桂林童谣的魅力始终是存在的,唱编童谣也是桂林家家参与、代代传承的文化生活方式之一,其社会功能与教育作用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桂林童谣的传唱能够加强孩子们开口学讲话时语音语调和旋律感的训练,打下学习音乐的基础。另外还能促进孩子们逻辑思维的训练,让孩子们养成说话有条理,言之有物,特别是能帮助孩子们继续讲一口流利的桂林话。许多桂林童谣都是边游戏边演唱,有的游戏运动量还不小,这样孩子们在边玩边唱边跑,身体素质得到了一定的提高。演唱桂林童谣,参加集体游戏,这又能够帮助孩子们提高适应社会的能力,在游戏中学会人际沟通的本领。
所以近年来有识之士也在呼吁加强保护和传承桂林童谣,让桂林童谣能够在下一代桂林人当中传唱。也许是意识到这一紧迫性,2007年底,桂林市人民政府公示了80项“第一批桂林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其中有一项就是“民间口头传统童谣”。不过对于日新月异的社会发展来说,目前传统的桂林童谣有不少内容已经脱离了如今孩子们的成长环境,而变得疏远,怎样对传统桂林童谣进行继承和创新,寻找到让孩子们重新接受和喜爱桂林童谣的办法,成了挽救桂林童谣的重要工作。我们期待着有更多的人参与进来,让桂林童谣能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新闻推荐
“消防部队人员”让帮忙代购物资?桂林警方发布多条朋友圈动态 提醒市民切勿上当
本报讯(记者蒋璇通讯员李忠波)27日,记者从永福警方了解到,25日,该县一个体经营户因轻信一自称“消防大队领导”男子所言,自掏...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