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鸣凤的喟叹》封面。
■秦冬发
■前言:
桂林山水甲天下,让人醉心不已。唐代以后就不断有文人学者以自己的亲历写出介绍桂林山水的地理文学作品,明代作家张鸣凤是桂林人,他的《桂胜》一书对桂林山水进行了细致的介绍,是一部重要的地理历史著作。为了让读者更清楚地了解这部著作和更深入地认识桂林山水,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最近出版了桂林作家秦冬发的新著《张鸣凤的喟叹———<桂胜>译注与解读》。本报特选刊其自序章节,以飨读者。
《张鸣凤的喟叹———<桂胜>译注与解读》一书以广西重要文史典籍、明代桂林学者张鸣凤编撰的《桂胜》一书为研究对象,分卷上、卷下两部分。卷上为译文、注释内容,卷下为解读内容。译文、注释部分主要是对《桂胜》一书中由张鸣凤自己撰写的置于每卷开篇的叙述文字和篇末的评论文字进行翻译和注解;解读部分则是围绕《桂胜》而撰写的一系列研究文章。另外,全书还附录了《桂胜》辑录的《桂林风土记》《桂海虞衡志》文献及《桂胜》《桂故》采录(或提及)的桂林摩崖石刻目录一览。
下面,我拟从断句、版本、译文及石刻背景等四个方面,来对准确理解张鸣凤的真实意思表达这一主题进行阐述,与读者朋友们分享撰写《张鸣凤的喟叹———<桂胜>译注与解读》一书过程中的一些点滴感受。
断句是基础版本也慎选
先说断句。
断句是基础,断句不对,译文就会不同,理解就有可能出偏差,甚至出错,自然也就无法准确理解张鸣凤的真实意思表达。
来看一例。《桂胜》卷二“漓山”之“漓山人曰”中有文字如下:
曾宏正词非迈俗故独存题名乃朱晞颜师表一方顾词忆歌者何
有人这样断句:
曾宏正词非迈俗,故独存。题名乃朱晞颜,师表一方,顾词忆歌者何?
曾宏正词非迈俗,故独存。这句话要如何理解?张鸣凤否定曾宏正《水调歌头·水月洞》词超脱世俗,所以才留存下来?非迈俗,故独存。这逻辑好奇怪!
问题其实出在断句上面。查《桂胜》卷二,其中收录有曾宏正水月洞词的题名,但没有收录曾宏正的水月洞词。因此,这句话的正确断句应该是:
曾宏正词非迈俗,故独存题名。乃朱晞颜,师表一方,顾词忆歌者何?
张鸣凤认为曾宏正词非迈俗,故独存题名。这样的逻辑关系才是对的。后面一句话,张鸣凤认为朱晞(希)颜身为一方表率,本应发挥师表作用,可他偏偏去写《南歌子·次傅景仁韵》一词来忆念一个歌姬,这是为什么呢?很显然,张鸣凤对朱晞(希)颜的这种举动是持批评态度的,其意是朱晞(希)颜既不应该写这些乱七八糟的作品,更不应该将这样的作品刻在漓山这种名胜之地。
再来看另一例。《桂胜》卷七“龙隐山”开篇结尾处有如下文字:
亭废续建后更名曰怡云即故亭地宋游最盛镌题之众至环两岩使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也
起初,我的断句是:
亭废,续建,后更名曰怡云,即故亭地。宋游最盛,镌题之众至环两岩,使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也。
也就是说,骖鸾亭废弃了,又续建了,后来更名为怡云亭,怡云亭就建在以前骖鸾亭的旧址上。龙隐岩和龙腾岩在宋代是游兴最盛的,镌刻题名数量之多,到了遍布于两岩石壁间,使得岩壁上没有一块完好岩石的地步,这种现象是其他岩洞未曾有过的。后来,我又对此反复思考,掌握了骖鸾亭的废建源流,揣摩分析了“宋游最盛”的主语,并通过对比前后文认为前文的“即此中故有释迦寺”和“即故亭地宋游最盛”应属同一表达句式,至于“至环两岩”的“两岩”指的应该不是龙隐岩(即今龙隐洞)与龙腾岩(即今龙隐岩),而是指今龙隐岩里呈环形的两面岩壁。最终我将这段话断句为:
亭废。续建。后更名曰怡云。即故亭地宋游最盛,镌题之众至环两岩,使壁无完石,他岩未之有也。
断句不同,译文就有差异,甚至完全不同,但是我相信张鸣凤想要表达的意思应该就只有一个。
接下来,我们说说版本。
版本不同,尽管你的字面意思翻译是对的,但也会导致无法准确理解张鸣凤的真实意思表达。《桂胜》卷五“伏波山”之“漓山人曰”最后一句话说:
光月、癸水两亭诗仅存什之一,余诸芜词不敢概入,盖有以哉。
从字面意思来看,这句话貌似很好理解。不就是说关于描写光月、癸水两个亭子的诗歌,张鸣凤仅仅采录了十分之一,其余那些芜杂之词则不敢一概收入,这样做是有道理有原因的。但是深入一想,哪些词在张鸣凤看来属于芜杂之词?他为什么说这样做是有道理有原因的?这道理和原因又是什么呢?对此三问,我冥思苦想,统统都无果而终。后来看到了另一个版本:
光月、癸水两亭诗仅存曾之一,余诸芜词不敢概入,盖有以哉。
由“什”至“曾”,尽管仅仅一字之差,却让人豁然开朗,终极三问遂迎刃而解,有了答案。读者在本书中亦可轻轻松松窥见张鸣凤在此处的真实意思表达。
再比如《桂胜》卷十六“漓江”等河流之开篇段落中介绍漓江,有如下文字:
清浅为漓,湛碧为潭,余虽深至一二丈,其下石杂五色,草兼诸种。
起初,我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说“清浅为漓,湛碧为潭”呢?清浅的地方就是漓江,湛碧的地方就是深潭,说不过去呀!后来才知道,这句话的正确版本原来是:清浅为滩,湛碧为潭。
直译和意译结合了解石刻背景
第三,我们来说说译文。
一般来说,阅读古文,倘若仅仅了解大致意思,不难;但要真正做到信、达、雅,要将字词句中隐藏的逻辑揭示出来,说清楚字词句背后隐藏的含义,对我这样一个半桶水的人来说,就很难了。
举一个例子。《桂胜》卷十三“清秀山”的开篇段落中有这样一段话:
环桂诸山本以孤峭标秀,而是山则冈连陇凑,盘纡岪郁,长可一里余。独以岩门下瞰塘水,山泽通气,清彩映发,如其名焉。
对于第二句话,我之前的译文是:
唯独凭依岩门俯瞰塘水时,可以感觉到这里的山岩水泽气流通畅,青山秀水中体现出的清峻风采互相辉映,整个景观给人的感觉就像山的名字一样,很清秀。
意思其实并没错,但总感觉有欠缺,原因就在于没有译出张鸣凤写的逻辑语气。后来我重新给出了译文:
惟有当你凭依岩门俯瞰塘水,感觉到这里山岩水泽气流通畅,青山秀水中体现出的清峻风采互相辉映时,你才会觉得这里的整个景观给人的感觉就像山的名字一样,很清秀。
张鸣凤写文章很有逻辑性,条理很清楚,文笔也很美。除了直译外,我也结合意译,努力给出简省文字背后包含的内容,努力让译文的文笔也美起来,以期让读者能更好地了解文意,准确理解张鸣凤的真实意思表达。这样的例子在本书中并不少见,兹不赘述。
最后我们来谈谈石刻背景。
没有桂林石刻背景,会导致断句错误。比如《桂胜》卷十一“隐山潜洞山西山”之“漓山人曰”中有这样的句子:
乃章时发李与龙隐纪游则曰时和岁丰与尧民共击壤于西湖登千山憩云户又曰旷望幽寻景趣两得何其酣昏若此甚也
有人将其断句为:
乃章时发、李与《龙隐纪游》则曰:“时和岁丰,与尧民共击壤于西湖”,登千山、憩云户,又曰:“旷望幽寻,景趣两得”,何其酣昏若此甚也!
也有人将其断句为:
乃章时发、李与《龙隐纪游》则曰:“时和岁丰,与尧民共击壤于西湖,登千山、憩云户”,又曰:“旷望幽寻,景趣两得”,何其酣昏若此甚也!
这两种断句都不对,错在不了解相关的桂林石刻内容,也不清楚文中的两句引语其实分别出自摹刻于龙隐岩和西山的两件桂林石刻。正确的断句是:
乃章时发、李与《龙隐纪游》则曰:“时和岁丰,与尧民共击壤。”于西湖登千山,憩云户,又曰:“旷望幽寻,景趣两得。”何其酣昏若此甚也!
没有桂林石刻背景,实在不利于准确理解张鸣凤想要表达的真实意思,你仅能浮在文字表面。
回顾一年多来断断续续的写书过程,颇多感慨。创作文学作品,事关水平高低,你尽可天马行空,任意挥洒,关键看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吸引读者;而撰写文史篇章,事关内容对错,步步惊心谨慎,关键在于写出来的东西能不能经受考验,不要大家一看,哇,这里是错的,那里讲得不对。那就惨了。
(摘自《张鸣凤的喟叹:<桂胜>译注与解读》)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梁亮)过去两天,桂林各地的最高气温普遍在25℃至30℃之间,天气比较舒适。但随着副热带高压加强,桂林的闷热天气有可...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