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远文正在篆刻印章。
王远文编纂的印章书籍。
朝阳社区居民王远文从小酷爱篆刻印章。他曾到刻章店“偷”学技艺,并拿断锯片打磨后在木头上苦练。篆刻印章几十年,王远文以此为乐。他还收集、编纂报刊的各种印章作品及评论,并用31年时间编纂成共303卷篆评印赏集锦书籍。
爱好雕刻印章
出生于1954年的王远文从小就练习书法。王远文说,他对于刻章的兴趣源于11岁那年,当时他在老家兴安高尚读初中,街上有个刻私章的刻章铺,由于自己喜欢练书法,于是对刻章铺里的印章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每当放学后,他就会往刻章铺跑,看老板刻章。
“老板是不会教你技术的,所以只能站在那里看。”王远文说,为此,他不知道被老板赶了多少次。由于对刻章感兴趣,他在刻章铺偷学技术后,就回家拿断锯条打磨成刻刀,并从家里找来木头练习刻印章。
“当时只练习刻木头章,刻得不好的就磨掉或锯掉重新刻。”王远文说,自此,刻章成了他最大的爱好,并以此为乐。
1971年,即便来到桂林参加了工作,王远文并没有丢下对刻章的兴趣,仍然在空闲时间用断锯片进行雕刻。1980年,他购买了专门刻章的刻刀。同时,为了提升刻章技术,他还购买专业书籍学习刻章。此外,篆刻印章就要懂得各种字篆体的写法,为此,他还专门购买了《七体书法字典》等多本书法字典。
工作后,王远文开始在石头、有机玻璃以及牛角上篆刻印章。“刻石头章对石头是有要求的。”王远文还回忆起为了节省成本练习篆刻印章,他多次跑到龙胜捡滑石。此外,他还喜欢跑到印章店专门去捡丢弃的废料回家练习。
篆刻印章数十年
王远文向记者展示了一枚木头印章。这枚印章已经发黑,是刻着他的名字的个人私章。王远文说,这枚印章是他1966年用断锯片所刻,字体还不成熟,不过这是他保存下来的最早的一枚印章。
经过多年勤学苦练,王远文说,大概在1980年左右,他的篆刻印章技术基本成熟,基本90%以上能一次篆刻成功。
知道王远文有刻章的爱好后,单位的一些同事和朋友找他帮刻私章,有有机玻璃的、石头的、牛骨头的。甚至还有一些书画界人士也慕名找王远文帮忙刻书画印章。技术稔熟的王远文,一枚印章他一般只需半个小时就能刻好。
“用材上最难刻的是牛角章。”王远文说,牛角角质比较硬,手工刻比较难刻。此外,朱印印章由于字的笔画比较细,也比较难刻,用刀特别要小心,还有纯图案式的肖形印,由于动物的姿势活泼也比较难刻和费时间,但这些他都能熟练雕刻。
热爱刻章的王远文,几十年来从没停过篆刻印章。到底篆刻了多少印章,王远文说,数不清了。
编纂印章书籍三百余卷
出于对篆刻印章的爱好,从1980年起,王远文就开始收集报章杂志上发表的各种印章作品及作品的评论。同时,他还发动同学、朋友帮忙在全国各地收集。然后,他就利用周末等空闲时间,编纂《报刊篆评印赏集锦大观》。经过31年的收集、编纂,王远文已经编纂出了303卷《报刊篆评印赏集锦大观》。
在王远文家,王远文编纂的线装《报刊篆评印赏集锦大观》整整齐齐地摆满了书柜三层。记者见到,《报刊篆评印赏集锦大观》每卷100页,包括目录120页。
“大观一览众家颜,篆刻赏析且品联。警句格言闲印展,高词妙语玺石宣。肖形龙马娇姿奉,名声楼阁方寸妍。书撰典辑三百卷,博金读玉目刀翩。”对于编纂书籍的目的,王远文还赋诗一首进行了概括,“总的来说,就是起到一个工具书的作用。在篆刻印章时,可以在书中参考其他人的章法。此外,由于发表的这些印章内容多是一些格言警句的精华,书籍还可以当做语文工具书来使用。”
王远文表示,篆刻印章是其人生最大的乐趣,他也从中获得了无穷的快乐。
记者陈晓东文/摄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张苑通讯员何敏艳申莉莉)疫情以来,桂林市法院充分运用“智慧法院”平台实现“云办案”,已形成一套相对成熟...
桂林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桂林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