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鹰在修理数控机床。
□本报记者陈娟通讯员蒋淑芳文/摄
匠心金句:执着追求,不断钻研,努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一身浅灰色的工作服,戴着一副眼镜,文质彬彬的,是蒲鹰给记者的第一印象。在福达集团桂林曲轴有限公司,提起数控调试室主任蒲鹰,同事们无不竖起大拇指。与数控机床打了20多年交道,他执着专注、苦心钻研,练就一身精湛本领,把这个庞然大物“治”得服服帖帖,解决了一项又一项技术难题,用行动展现了可敬的工匠精神。
曾获得自治区劳动模范等荣誉的蒲鹰,成为2019年度桂林唯一入选的“广西工匠”。近日他还走进广西电视台,展示匠人风采。在荣誉面前,蒲鹰显得平静而淡然。他说“我只是把自己该做的工作做好。”
走进福达集团桂林曲轴有限公司曲轴生产车间,一台台大型数控设备正平稳有序运行,除了操作设备的几个工人,整个生产现场已看不到以往传统车间工人忙碌的场景。而作为公司数控调试室主任,蒲鹰总是忙碌的:制定技改方案,解决疑难故障,指导协调设备调试、维护,传授设备操作技巧……生产一线成了他每天工作的主战场。
“做调试工作离不开实践,实践就是要在一线摸爬滚打,把各种设备摸熟了,遇到问题才能够有办法解决,才能保障生产。”蒲鹰说。
2004年,蒲鹰只身一人从西北来到风景如画的桂林,进入福达公司工作。初来之时,正赶上公司扩大生产规模,引进了4台数控机床,而公司掌握调试维修设备技术的只有蒲鹰一人。为此,蒲鹰挑起了设备调试的重担,负责4台数控机床的调试、编程、产品换型和维修工作。
当时,公司的4台数控设备分放在两个厂区,生产是24小时三班倒,设备利用率高。蒲鹰吃住在厂区内,节假日也很少休息,哪台设备出了问题,他就第一时间出现在哪里。经常是从早忙到晚,有时忙起来连喝一口水都顾不上。
为了不影响生产进度,数控设备的调试需要经常加班,有时甚至是干到凌晨两三点钟。一次蒲鹰连续加班两天,晕倒在房间里。医生诊查后确定,长时间的超强度工作和营养不良让他患上了贫血症。即便是这样,蒲鹰也从没有过抱怨,仍然一心扑在岗位上。
“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这是蒲鹰常常对同事们说的一句话。怀着这样的信念,蒲鹰在工作中不断加强学习,不断拓展自己的知识面,提高自己实践和理论知识水平、能力。多年来,他先后攻克了多项设备技术难题,为企业创造了可观的经济效益。
2015年,公司计划把两台闲置设备进行改造,厂家报价改造费用需要100多万元。面对如此高额费用,蒲鹰主动请缨:让我们自己尝试进行改造!
在没有图纸的情况下,蒲鹰和他的团队反复研究探索,经过一次次失败和反复试验后,终于找到了突破口。用了一个多月的时间,终于将设备改造成功,为公司节约了上百万资金。近几年来,他主持、参与完成了20多项企业创新项目,有1项获得了授权实用新型专利。
从4台数控设备到现在拥有近200台数控设备,蒲鹰经历了从手动生产到半自动、全自动、智能化生产的过程,也见证了企业生产能力的一步步发展壮大。在工作中他总是毫无保留地把多年积累的经验通过“传帮带”的方式,全部传授给年轻人。近年来,他已经为公司培养了10多名调试技术人员。
干一行,精一行。正是抱着这样的初心,蒲鹰在生产一线一干就是十几年,练就了数控设备调试、故障处理等方面的高技能。在他看来,工匠精神就是“执着追求,不断钻研,努力把每一项工作都做到极致”。
新闻推荐
七星区:《古人真会玩》展现大美漓东 十余万网友“云游”訾洲,“穿越”千年看古人如何消夏游园
《古人真会玩》第一集拍摄画面。身着汉服的伊人,漫步在訾洲岛上。本报讯(记者韦莎妮娜通讯员王亚东)仙袂飘飘,荷衣欲动;姹紫...
桂林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桂林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