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家村航拍图。王战飞摄
七宝岩洞口。黄宝生摄
七宝岩左侧小洞,里边曾藏粮食。黄宝生摄
■黄宝生
在桂林有好几个“李家村”,秀峰区的“李家村”在官桥村委。
李家村,地处桂林市西南部,四周荷叶田田,稻谷飘香。该村东临夏家村,越过田野眺望桂林橡机厂;南靠铜鼓山和桂林绢纺厂,与龙泉村接壤;西面田畴纵横与罗家村、田心村交会;北面连片田园直抵湘桂铁路。春季蛙声鼓鼓,夏季莲花翻涌,秋季瓜果飘香,冬季旷野渺远,景色惹人喜爱。
范成大徐霞客曾造访李家村
早在南宋时期,名臣范成大就造访了李家村。公元1173年,范成大出任静江府兼广南西路经略安抚使,在当时是广西的最高长官。到桂后,范成大尤其喜爱桂林山水,两年间,他遍访桂林七星岩、屏风岩、中隐山、龙隐岩等名山名洞,留下题刻11处。在其著名的《桂海虞衡志》中,开篇就惊呼“桂山之奇,宜为天下第一”,比“桂林山水甲天下”的名句还要早。令人惊奇的是,范成大还来到了李家村,写下了诗篇《七宝岩》。
到了明朝末年,大旅行家徐霞客来桂林40多天,曾专程探访琴潭岩,也顺道来到李家村。《徐霞客游记》里这样记载:“余颔之,闻其东南又有七宝岩,姑先趋焉。乃东南行,度一岭,共三里,又度一桥,桥下水自西而东。又南为李家村。村之南有石峰西向巉突,有庵三楹缀其下,前有轩,已圮,而中无居者。其岩不深而峭,其地盖在南溪山白龙洞之正西,即向游白龙洞时西望群山回曲处也。”
当年,徐霞客从琴潭岩村到李家村,三里路远,先爬一个土岭,再过一座桥,桥下溪水是南溪河,就到来李家村。环境记述非常准确。村南的石峰,就是“七宝岩”的矮山。山麓,有一座三间房的庙庵,原来前面建有轩,已经坍圮。现今,庙庵遗址尚在,几个莲花基座历经数百年风尘完好如初。
李家村没有李氏后人
李家村,原来是李姓家族立村,故名。后来,李姓家族外迁,陈姓家族、阳姓家族、刘姓家族陆续迁入,村名依然不改。现全村有60多户人口380多人,其中陈姓13户、阳姓20户、刘姓20户,其他姓氏仅几户。关于“阳”姓家族,我采访了村中老人阳庚长(1940年生人),其先祖从江西迁来,已经繁衍8代,阳姓家族的字号是“世日正开胜景光发恒兆德昌萱振和”,他是“发”字辈。关于“刘”姓家族,我采访了刘初息(1956年生人),其先祖从江西唐贝村(今宜春)迁来。他带我去拜谒其刘姓祖坟,开基始祖叫刘振盛,夫人左氏,始祖的儿子辈已无可考;碑上,刻有从第三代开启的排辈字号,其刘姓家族字号是“聚启福应德枝明宏发广肇开云雾见青天”,刘初息是“雾”字辈,绵延繁衍了十几代人。该刘姓始祖碑为1993年清明立。而“陈”姓家族,我采访陈七三(1960年生人),始祖是清康熙年间人,未能提供族人排辈字号。
李家村有农耕土地1200多亩。其中良田400多亩,原来主要种植水稻,后来改种经济价值更高的莲藕;有旱地800多亩。现村里遗存“祖厅”一座,建于清嘉庆乙亥年(1815年),立有“重修祖厅碑记”石碑一块,现祖厅改作村文化室。200多年前,兴建祖厅时,原住民李姓族人已经迁往他处,获悉原村兴建祖厅消息后,捐赠了莲花础石等一批建筑材料,现仍遗存一个雕刻精美的莲花础石,见证了村史的一脉相承。祖厅外,有一眼古井和盥洗槽石,唤起了农耕生活的记忆,佐证了村落的兴衰。村东北端,有一株参天的古樟树,枝繁叶茂,绿荫如盖,粗壮的主干需五六人方可合抱。南边的老村道口,朝东南有一对小石狮(现仅存1个),栩栩如生,护卫着古老的村落。
村后有一个七宝岩
村的西南,有一座玲珑小山,村民叫矮山。
那天,我随村长刘德贵(1969年生人)去探岩。山上林木蓊蓊郁郁,怪石嶙峋。矮山东麓,过去曾建有一处社公庙,就是徐霞客记载的那个庙庵,遗存好几个雕刻造型精美的础石和甲石。矮山北麓,有一个现在村民叫作“大古岩”的山洞。
根据史料记载,大古岩原名叫七宝岩。范成大的诗《七宝岩》是这样写的:“天如碧玉瓯,下覆白玉盘。晶光炫目射,我独居两间。正视不胜瞬,却立聊少安。但觉风浩浩,骨毛森似寒。神仙杳无处,宁论有尘寰。身轻一槁叶,两腋如飞翰。同行挽我衣,何往何当还。少留作诗去,奇哉此凭阑。”读罢范成大的诗,一个看似阴森而毛骨悚然的奇幻洞穴跃然纸上,吸引我们探个究竟。
一村民在前面领路,为我们打开了生锈的铁门。这座山,据说被洞穴掏空,主洞洞口用青石砌成,门楣呈拱形上方刻着“重修大古岩”几个大字。门前地下,倾斜半埋着一块“重修大古岩碑记”石碑,由于太低,无法看清重修年份。石门,宽约0.9米,与一般宅门无异;高约2.3米,为拱形造型;厚为两层料石,近1米,全为精选石料而砌。石门上方,开设一方孔,供瞭望或架设枪支。我以为这石门应为现代人修建,但村民说80岁以上老人之前见过,所以应有80年以上历史。从石门进入,七宝岩气度不凡,岩石乳白,晶莹剔透。映入眼帘的是一个大洞,进深不过15米,高约10米,两边展开宽约40米。左侧有一个小圆洞,仅供一人蜷身爬入,里边又有大洞。村民说,当年跑日本时里边用来藏粮食;这眼小洞,大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险。右侧,洞渐幽深,远处又开两条洞道,往外这条可逃逸,往里那条深不可测。洞内四周,散布着精美的钟乳石;洞顶有一处天然穹顶,仿佛欧式客厅凹式圆形吊顶,熠熠生辉。时值初夏,置身洞内,凉风习习,彻骨寒噤,与范成大的描述十分吻合。随访的那个村民建议村长在洞内招商建一特色餐馆或音乐舞池,一定会招来顾客,听完,我们会心一笑。
出得洞来,我环顾四周,茂林修竹,曲径通幽;洞外山脚,有天然鱼塘和成片树林。这里鬼斧神工的奇山异洞,自古为名人雅士所眷顾,然而,迄今仍“养在深闺人未识”,让我既感慨又庆幸。感慨的是,847年前范成大就来过这里,村民却鲜有人知晓其历史价值,更不知道“七宝岩”是哪七宝。庆幸的是,李家村优美的自然风貌和深厚的历史底蕴,一定会为琴潭园区的深度开发带来美好的想象空间和愿景。
新闻推荐
本报讯(记者苏展通讯员阳娟)记者从桂林交投集团公交公司获悉,5月23日零时起,将军路(将军路八一桥路口至电力宾馆)一段车行道...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