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桂林 今日临桂 今日阳朔 今日灵川 今日全州 今日平乐 今日兴安 今日灌阳 今日荔蒲 今日资源 今日永福 今日龙胜 今日恭城
地方网 > 广西 > 桂林市 > 今日桂林 > 正文

五通街:曾经的织布一条街

来源:桂林晚报 2020-05-27 09:50   https://www.yybnet.net/

图为谭政锋在介绍五通街。

图为五通街上一栋上世纪50年代引人羡慕的老房屋。

五通街在现在的东江路上。解放前,五通街上80%居民都是来自湖南的逃难者。他们来到五通街上以手工织布为生。当时,整条街上家家户户的木制织布机的织布声不绝于耳,热闹非凡。随着织布业的迁移,五通街的织布声逐渐消失,变成了居民区。如今,早已没了织布声的五通街宁静祥和,只有一些旧式房屋等还记录着过去这条街的时光。近日,记者跟随街道老居民来到这条老街,追寻街道的过往。

旧时热闹的织布街

居住在东江路一带,只要是上了年纪的人,一提到五通街,最让他们记忆深刻的便是这条街在过去曾是一条织布街。

谭政锋1940年出生于桂林,籍贯是湖南祁阳。谭政锋出生在五通街,至今,他家仍住在五通街上,甚至位置都变化不大。

“五通街的居民80%是从湖南来的。”谭政锋介绍,解放前,由于离邵阳、衡阳较近,很多湖南的群众就逃难到桂林求生,他们的落脚点就是现在的五通街。同样,由于家庭人口多,他父亲14岁那年就从湖南老家一路走到桂林谋生。走了14天后,他父亲也来到了五通街落脚。

“解放前,那时还不叫五通街,叫坤元街。”谭政锋说,当时,来到这条街上的湖南人都以织布为生。他父亲来到桂林后,首先在一户织布人家帮忙煮饭,后来就学徒纺纱、织布。在学到技术后,他父亲也单干了,开始织布,而那时的织布机还是老式的木制织布机。后来,他家里还有了多台织布机。

谭政锋介绍,当时,不仅自己家,很多人家都有多台织布机,于是就请自己老家的亲戚来帮工。所以,那时候,由于街上家家户户都织布,一走在街上,就能听到织布机“哐哐”的响声,相当热闹。

由于小时候也在家里学过纺纱、织布,至今,谭政锋还记得“脚踏四片板,手打莲花落”织布的技术,“左手递梭,右手接住,随即左脚踩踏脚下的外踏板,然后将机杼拉向怀里,使劲一磕;之后右手递梭,右脚踩动外踏板,机杼顺势带向怀里;接着右脚踩踏右内踏板,然后左脚踩踏左内踏板,循环往复。”

消失的织布声

谭政锋说,解放后,随着街道上个体织布户越来越多,到上世纪50年代后期,街上的织布户成立了互助生产合作社。由于街上手工业者较多,上世纪60年代,这条街曾改名为劳动街,而把名字改回五通街,则又是后来的事。

“在居民成立互助合作社后不久,桂林成立了染织厂,街上的织布户就合并到了染织厂。”谭政锋说,由于染织厂不在五通街,搬迁后,街上织布机的机杼声停止了,织布的居民就到染织厂上班,五通街就成了居民生活区,“机械生产比起手工来不仅效率高,而且质量更好。”随着生产的搬离,很多居民也搬离了五通街。

在五通街出生、成长,甚至在五通街生活了一辈子的谭政锋对五通街的记忆很深刻。他说,五通街在现在的东江小学附近原有一座五通庙,后来庙被拆除了。当时,这条街很窄,路是鹅卵石的。街上的房屋基本都是居民自建的住房,都是些木房子。上世纪50年代,街边一家富裕户建了砖头房,那时甚是稀奇。

“其实,街的变化也不算太大。”谭政锋说,除了路宽了,街边房子还是私人的房子,只是由木房子变成了砖房,还有街边不再有织布声,临街房屋则成了一些外来的经商户在承租经营。如今,没有了织布喧闹声的五通街仍有一些旧时的痕迹,包括街边一栋上世纪50年代的砖头房,还有东一里的青石板仍静静在街上,记录了当时街道的景象。

记者陈晓东文/摄

新闻推荐

桂林市1500多所幼儿园全面按下复课键 全市从幼儿园到高中97万余师生全部开学

本报讯(记者庄盈)昨日,全市各幼儿园迎来了中班、小班孩子的开学复课日,开启校园学习生活,桂林市1500多所幼儿园全面按下复课键...

桂林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桂林这个家。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五通街:曾经的织布一条街)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