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土文化
本报记者 沈桂才
记者在平乐县采访时,听到一首用“平乐土话”朗诵的童谣,可听了半天也听不懂,朋友用普通话翻译过来是:“摇啊摇,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
朋友说的是阳安话,“去”声用得最多,话很硬,很像是山东大汉说话,老远都可以听见。他说话的特点是声母有鼻冠音,发音时“气流从鼻腔吸入”,语音温婉不足,刚劲有余。
在平乐县阳安、青龙、张家等8个乡镇,人们基本上都是说这种“土话”。这种既不像平话,也不像白话的方言,是当地人保留下来的唐代山东青州府的方言。
这块“语言的活化石”深深地吸引了记者。
踏着这首童谣的节拍,春末夏初,记者来到了平乐县阳安镇陶村。在一条石板路巷子前,记者看到一个青砖古门楼,上书几个遒劲的大字“陶氏世居”。村主任陶浦安向记者介绍,这个门楼已经有600多年的历史。据史书记载:“平乐陶氏,乃邑中大姓。始祖陶英,唐代青州人。屡官太尉。唐哀帝天祐二年(公元905年)上书言事,触怒权相朱全忠,拜征南将军,统兵八万征昭州(治今平乐)。后朱全忠篡唐,陶英被解除兵权,乃隐居平乐阳安,死葬县城东南张家乐加村长山下。”陶浦安说,自祖先来到这里,到他这一代,已经是第46代孙了,人口发展超过10万。村里老人依然说着老祖宗当年说的山东青州方言。去年,他们寻根,与青州老家的乡亲通话,可那里的乡亲,根本就听不懂他们说的话,只能用普通话进行交流。
有人从语音方面来考证,认为属于两广的粤语次方言,他们举例:从阳安青龙去广东打工的“土人”,很容易就学会广东话,因为广东话有很多发音同这种方言一模一样,而讲“官话”的人要学习广东话就困难多了。有人从历史源流、语言的相同点来考证,认为属于北方方言的发展和变异,是祖先唐宋语言的残遗。他们从语法习惯及一些日常用语进行举例,如称“喝酒”为“吃酒”、称“父亲”为“大”、把“媳妇”叫做“新妇”、称“订婚”为“写婚”……这些语言相通之处,在唐宋话本小说里比比皆是,因此推断阳安“土话”实际上就是唐宋都城当时通用的“官话”。
此外,还有本地话中的“讲故事”说成是“讲诂把”。长期以来,许多人也很难弄懂这个“诂”字怎么写,一直以为是“鼓”或者“盅”,因为“讲鼓”、“讲盅”都似乎有“解谜”之意。但从中国文字结构上考究,又似乎不完全正确。其实,正确的应该是“诂”字,“诂”的意思即“用现代的语言解释过去的事情”。“三字经”里就专门有“训诂篇”,即如何学会用现代的言语解释历史或者过去的事情。从字形上看也很吻合,一个言语旁加一个“古”,一看就知道是讲“古”了。再说“把”字,“把”即“柄”。如“锄头把”、“刮子把”。那么“讲诂把”的“把”则应该是讲故事的“开场白”。古人讲故事往往有如此这般开场白“话说当年……”,这样一来,本地话中的“讲诂把”也就不难理解了。
在平乐县青龙乡,还有一个很有名气的村屯——郡塘村。这个古村建于唐代,村里那些存留下来的“出入是门”、“同履泰”、“大壮临”、莫氏宗祠、古寨堡及星罗棋布纵横交错的石板街,让慕名而来的记者感受到了古香古色的唐朝韵味。这里的童谣叫“土话童谣”,形式不拘一格,内容丰富多彩。或三字一行,或五字一句,或七字一段,随意流畅,朗朗上口,富有节奏。其中一首童谣《月亮髻》很有意思:“月亮髻(本地音,与“盖”同音),髻光光,油麻蒂,猪仔虫,山根木,桃子花。狗勒(泥鳅)鲢鱼捞(音,和之意)苦瓜……”这童谣只能用当地“土话”传唱,一旦用书面形式表达出来,其中的韵味就消失殆尽。
新闻推荐
本报平乐6月1日电今日,平乐县最后一条县道——福沙路(福兴至沙子镇)硬化工程竣工。福沙路全长15公里,按四级公路标准建设,设计行车道宽度为4.5米,总投资1850万元。该县道的建成通车,标志着该县6条县道硬...
平乐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平乐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