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渠飞来石上查礼所题“灵渠”石刻。(资料图)
■秦堤
清乾隆十九年(1754年)秋,两广总督杨应琚奉旨修浚灵渠和桂柳运河(又称相思埭),广西布政使命兴安知县梁奇通承修灵渠,庆远府同知查礼勘工协修。梁奇通,生卒不详,字希颜,号豁堂,德庆州(今广东德庆)附城人。乾隆十二年(1747年)乡试中举,以知县分发广西,先后知雒容、兴安两县。查礼(1716-1783年),清顺天府宛平人,原名为礼,又名学礼,字恂叔,号俭堂,一号榕巢,又号铁桥。乾隆元年(1736年)举人,历官陕西司户部主事、广西庆远府同知、太平府知府、四川宁远府知府、四川按察使、布政使及湖南巡抚等职。有《铜鼓书堂遗稿》三十二卷存世。
按照查礼本人在《海阳山湘漓水源记》一文中所说,他的任务是“勘陡门之圮败,探江源之巨细。”其《灵渠役》诗序又有“行将探源兴安,勘工估费”之云,可见查礼此行兴安重任在肩,使命特殊。事实上,按照查礼在《修复灵渠记》所述,他在兴安的工作共分两个时段:一是“九月……先期来此,躬江之源委,勘工之残缺”,至十月结束;二是“董其役……经始于甲戌之十一月,断手于乙亥之三月,不半载。”又由其在兴安期间所作《四月十八日商苍雨太守至粤雨夜话旧》一诗推测,他完成任务离开兴安的时间不会早于乾隆二十年(1755年)农历四月下旬,因此他在兴安工作的时间应为七至八个月。
查礼当年在兴安的事迹除勘工协修灵渠外,众所周知的是他在灵渠畔飞来石上留下了苍劲有力的“灵渠”题刻以及清版《兴安县志》等著述所收录的《漓水异源辨》《湘漓水源歌》等数首(篇)与兴安有关的诗文,但他在兴安留下的更多足迹和诗文却鲜为人知。笔者查其《铜鼓书堂遗稿》,发现有诗四十首、文三篇系在兴安所作,数量之多在古代名宦骚客个人所作“兴安诗文”中极为罕见。通览这些诗文,不但可以了解查礼当年在兴安的大致行迹,还能深入知悉查礼是一个尽职尽责的“楷模型”实干家。
赴兴安前作《灵渠役》
查礼所有“兴安诗”均以编年的方式收录在《铜鼓书堂遗稿》卷十二中,“兴安文”则按类别收录在卷二十八、卷二十九中。从查礼《九月十一日晚发桂林过拱极楼下》的诗题可以知道他当年从桂林出发前往兴安的具体日期,而此前写的《灵渠役》则是查礼创作的第一首“兴安诗”,其诗序对赴兴安勘工协修灵渠的缘由和任务也作了详尽表述:“灵渠……凿处复淤,修者更圯,水源既塞,舟楫不通。乾隆甲戌秋,两广制军杨公佩之议行,疏导水源,修复陡门,广右方伯檄礼董是役。行将探源兴安,勘工估费,作诗以示同人。”诗为五律:“大禹不疏凿,何因稽古初。遐方称桂海,于役浚灵渠。水涸无舟楫,秋高奉简书。来朝骑款段,高下趁山墟。”人们读《灵渠役》,一般都会认为是查礼对“灵渠之役”的总结,其实恰恰相反,此诗作于自桂林启程赴兴安之前,目的是“以示同人”。
入兴安境后,查礼作了第二首“兴安诗”《大融江口望灵渠水口》,后四句云:“今夕江口望渠流,渠流清澈无尘滓。渠中陡坝问何如,容待来朝验倾圮。”这或许是查礼第一次见到千古灵渠,一句“容待来朝验倾圮”,充分体现出作者想要尽快勘察灵渠陡、坝的倾圮情况,说明他的既定行程就是到兴安后翌日一早便要考察灵渠。
考察海阳山湘漓水源
作诗十五首文两篇
抵达兴安县城的当晚,查礼被安排在漓江书院住宿,并作《宿兴安县漓江书院》一诗,前四句曰:“到城日已斜,入院天已暮。草草置行囊,悠悠随所寓。”说明住进书院时已是黄昏。翌日一早,查礼便在时任兴安知县梁奇通的陪同下开始启程前往阳海山探寻湘漓水源,后来作诗《同梁希颜大令发兴安寻湘漓水源》一题两首记之。海阳山,古代又称阳海山,今称海洋山,位于越城岭与都庞岭之间。山中的龙母岩有“湘漓二水之源”之古代石刻,古人认为那里是湘漓二水的发源地。
查礼曾在《海阳山湘漓水源记》一文中说自己得到勘工协修灵渠的指令后,“于是裹粮策马,陟壑扳峦,自兴安南行八十里入灵川界,又十里至海阳山”,并称“礼以是年之九月十五日至此”。因此,当年查礼一行是经今兴安县兴安镇、崔家乡、高尚镇辖区,行“九十里”后于九月十五日抵达海阳山考察湘漓水源。由桂林经兴安至海阳山仅用了五天时间,可谓马不停蹄,动作神速。
查礼还有十二首诗与此次阳海山考察有关,按《铜鼓书堂遗稿》里的排序分别为《柘源》《上塘》《太平堡》《自兴安乱山中行八十里至凤凰井尚未及湘漓水源过此入灵川界矣马上口占》《海阳山湘漓水源歌》《经海阳山下惠济侯灵泽庙遗址》《归途重宿太平堡僧舍》《开洲》《探湘漓源回至兴安县再宿漓江书院对月怀符幼鲁冯计六二农部》《画湘漓江源图》《海阳寺》《阻风海阳灞口》。其中的《海阳山湘漓水源歌》与《海阳山湘漓水源记》是“配套”之作,一诗一文,相得益彰。《画湘漓江源图》有“昨探湘漓源已得,挑灯连夜画江图”句,表明查礼的“探源”工作极为细致。除诗之外,查礼还写有《海阳山湘漓水源记》《漓水异源辨》等两篇重要的“探源”“辨源”文章。
考察和协修灵渠
作诗七首文一篇
查礼在考察和协修灵渠期间,先后写了《由分水龙神庙历马伏波祠遂登全义山绝顶》《分水亭晚眺》《雨中泛舟渼潭》《自铧觜历湘漓二江各陡门》《赠灵济祠老僧》《晚步灵渠堤上》《别灵渠工所寓馆》等与灵渠及其周边风物有关的诗及《修复灵渠记》文一篇。
上述七首诗表明:查礼当年经过灵渠分水塘畔的分水龙神庙和伏波祠后,登过道光《兴安县志》卷二所载“在县东三里,秦史禄通渠开此岭”的全义山(又名临源岭、始安峤、全义岭)。同时,还自铧觜(今名铧嘴)开始,历遍了灵渠南渠、北渠上的三十六座陡门或遗址,行程数十里。他在《自铧觜历湘漓二江各陡门》一诗的后半部分这样描绘当时的灵渠:“铧摧堤亦崩,波流不可蓄。陡砌夏涨冲,石走如碌碡。秋深水正浅,渊汀不盈掬。断石望参差,恍似牛羊伏。奡技至此穷,进退嗟维谷。”通过实地考察,查礼充分了解了灵渠当时的情状,为日后修浚灵渠提供了可靠的“估费”依据。
《别灵渠工所寓馆》则是查礼完成勘工协修灵渠任务后最后离开兴安所作:“秋冬两鬓怯风尖,又是南天夏日炎。工急却教诗兴灭,渠成渐见客帆添。昨经移檄权边郡,我本浮查此久淹。欲去临江将酒酹,湘漓灵泽庆同霑。”浚渠之艰辛、成果之丰硕、对灵渠感情之深厚,尽含其中。
考察兴安乳洞岩作诗三首
乳洞岩是兴安始盛于唐宋年间的自然和人文胜景,查礼勘工协修灵渠期间未忘前去实地考察,并先后创作了《石龙江》《乳洞》《云根洞》三首诗。
长达五十二句的古风诗《乳洞》是查礼在兴安期间创作的重要诗歌之一,也是迄今已发现的数十首古代“乳洞诗”中的著名诗篇。诗中“乳洞最称奇,理我双蜡屐。步近玉溪桥,耳根泻漰湱。”“泓水生巨潭,潭光射千尺。冬夏不涸流,绿净浮鲜鲫。”“凭眺豁双眸,浩荡拓胸膈。万象皆澄空,身若与凡隔。”等都是清时乳洞情景和人文视观的真实写照,为后人研究乳洞岩提供了可靠的参考依据。
《石龙江》《云根洞》是查礼考察乳洞岩期间对途中景观的吟咏。《石龙江》序云:“江源发兴安县西南三白荡大岭中,西北流二十里至赵家堰入灵渠。江中有石梁,状若游龙,长六十尺。水从梁下过,梁脊石纹宛然鳞甲,因以石龙名江。余寻乳洞过此,携杖履其上,徘徊久之,真奇观也。”这样的记录,亦给兴安留下了珍贵的自然和人文资料。
新闻推荐
这棵百年古桂花树枝干遒劲,树冠舒展。记者唐艳兰通讯员李腾钊摄专家对古桂花树实施保护复壮措施。记者唐艳兰通讯员李腾...
兴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兴安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