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人们戴上眼镜仔细分辨照片上的人。
1月23日,本报刊登了《30年来,他收藏了上千张老照片》(详见三版),文章中刊登的几张老照片在市民中引起了强烈反响,一些照片中的主人兴奋地前来“认领”照片。面对当年的照片,他们都感慨“好像回到了十八九岁”。27日,记者见到了照片——— “1969年永福县三皇公社(现三皇乡)首届知青积代会全体代表合影”中的几个主人,他们一起跟记者分享了这张老照片的故事。
□本报记者蒋伟华文/摄
“看到照片我一个晚上都难以睡着”
27日下午2点半,记者在古南门附近见到了1969年永福县三皇公社(现三皇乡)首届知青积代会全体代表合影中的几个主人,如今几个人都已是花甲老人。
“看到照片我一个晚上都好兴奋,根本睡不着。”见到记者,现已65岁的胡安凤老人非常开心,她说,自己看到报道后,想起家里还保留有这张照片,于是翻了出来,但已经很模糊了,没有报纸上的清晰。
“就像放电影一样……”她说,自己仔细端详老照片上面的人,40多年前的一幕幕就像电影一样在脑海出现,有开心有辛酸,当天晚上她兴奋得根本睡不着,到了凌晨两三点才迷迷糊糊地睡去,在梦里似乎也出现了几十年前的情形。
“是啊,我们都一样,看到照片都好像回到了当年的时光。”几位老人纷纷说起了往事,他们介绍,知道报纸刊登了他们当“知青”的照片后,就互相联系,不过由于时间问题,当天只联系到5位当年的“知青”。
随后记者记下了照片里4位主人的名字,除了胡安凤还有冯荣琥、江小榕、黄文弟。廖明光老人虽然不在照片里,但当时也是下到永福的“知青”,并带上了相机记录下这开心的一刻。
老照片让他们回到昔日时光
“你看,捧着毛主席画像这个是我”、“最后面那排最高那个是我”,几个老人拿着照片纷纷指认当年的自己,其中黄文弟老人由于视力不好,特别取出眼镜戴上仔细辨认。
“你怎么没穿鞋子呢?”大家仔细一看,照片上的黄文弟竟然打着赤脚。黄文弟仔细回想着当时的情形。
“我知道为什么了。”他认真回忆了一下,原来当时他们刚好下到公社几个月,正是农村准备“双抢”的时候,而他插秧快,就跟县里的干部去试插秧机,结果刚下田没多久就被通知要拍合影了,所以就来不及洗脚穿鞋。一席话说得大家开怀大笑。
老人们告诉记者,他们是“老三届”的知青,照片里的人除了三个人是县、乡(原来叫公社)和农民代表外,其他30多个都是原来桂林第六初级中学的学生。
他们清楚地记得当时响应国家号召,在1969年2月5日,坐着军车一起到了三皇乡(原三皇公社),当时村里非常热情,由于三皇乡是永福最偏远的乡镇,到了乡里已经是晚上了,当地群众为了迎接他们打起了火把。在三皇,他们有的待了两三年、有的呆了六七年。
“ 有 心 酸 , 也 有 快乐……”看到照片,老人们有些感慨。几个老人中胡安凤是唯一的女性,对于老物件她保留得比较好,她拿出一个当年的工资袋,上面显示她的工资是每个月21块,还清晰地记录了电费、房租等开销。扣完相关费用后还剩下18.82元。她说,因为自己当时还是年轻女孩,在家里没吃什么苦,下到三皇后,吃了不少苦,特别是农村搞“双抢”的时候要插田,弯着腰一插就是几个小时,到了晚上收工的时候板凳都不敢坐。“屁股酸痛得不得了,哪坐得下啊。”她的回忆引起了大家的共鸣。
“确实,我们当时干活很积极……”黄文弟笑着说,他们那一批下去几十个人,每个村只能分去两三个人,当时大家都年轻又是城里人,来到农村后,什么都要重新开始,学习插秧、挑担子等等。他还清晰地记得,有一次去交公粮,看到农民都挑着近百斤的谷子去,他也不甘落后,于是也挑起满满一担去交,因为有三公里的路途,自己根本吃不消,结果就用双手举着一担谷子去,回来后双手都酸肿了。
除了辛苦,大家也有开心的时候。冯荣琥说,当时大家都年轻,根本吃不饱,有时他们就偷偷去煮一大锅红薯吃,有时也会跟着村里的民兵去打野味改善伙食。
“不管怎么样,当年的经历还是很值得回忆的。”老人们说,感谢报纸的报道唤起了他们美好的回忆。本报近期将继续刊登和讲述老照片中的故事,敬请读者关注。
胡安凤老人还保留了当时的工资袋。
几十年过去了,在古南门前又合张影吧。
新闻推荐
▲近日,永福县公安局组织民警走进校园,开展安全知识宣...
永福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永福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