蒙麓舟书法作品。
时至今日,我已经练了三十余年的书法,能坚持下来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岁月如梭,回味几十年的往事,就像昨天刚刚发生一样。
无地自容
其实我并非从小就有写字天赋的人,相反,从小学到高中,我的字写得很难看。后来之所以练字完全是因为有两件事对我触动很大:第一件事是高二第一个学期,语文老师让我在课堂上朗读自己写的一篇作文。刚开始我也不知道老师是什么意思,拿起作文照读下去。读了几行就知道情况不妙,因为字迹太潦草,频频出现自己辨认不出的字,结果区区200多字的一篇短文,其中就有14个字认不出。老师瞪眼、同学们嘘声,当时我恨不得有个地缝钻进去;第二件事是刚参加工作时,我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供销社生产资料门市部当售货员。按惯例,门市部的牌价卡是由单位字写得好的副主任老余来写。我所在的门市部有时遇到新货上架或商品调价而老余又不在的情况下,由我自己写。可是没多久老余又全部重新写过。自己写的牌价卡经常被换下来,这让我这个高中毕业生很没面子!
奇遇多宝塔碑
我所在门市部的工作特点是街日忙,平时闲。那时候是五天一街,过了街日我基本上没什么事可做。1982年初的一天,我到收购门市部转悠,想找几本旧书消磨时间,结果小说之类的书没找到,却发现一本折叠本的颜真卿多宝塔碑字帖。因为第一次见到这种式样的书觉得新奇,便随手打开看看,看到字帖里面的“捺”字像古人用的大刀,觉得这种字特别遒劲有力。于是我便用旧报纸来临。因为特别喜欢所以练起来非常来劲,可以用“夜以继日”来形容。圩日时白天工作晚上练字,平时除睡觉时间外无论上下班都在练字,平均每天写字达十多个小时。功夫不负有心人,到1984年,我已经能够背临多宝塔碑,字的间架和点画的特征很接近原帖,当时和我同住的那个同事经常随意抽取帖中的字考我,我都能一一背临。
意外获奖
1987年10月,县总工会举办全县书法比赛,要求各单位组织作品参加。单位领导知道我练毛笔字就动员我创作投稿。比赛要求必须用宣纸创作、盖印,而我没有用过宣纸,也没有印章。副主任老余对我说:“你去‘办\’,15块钱以内单位可以考虑报销”。既然领导已经开口,我就到县城买了两张生宣(每张0.40元)、一瓶“一得阁”墨汁,到百色(市)街上请人刻了一方塑料印章。第一次在宣纸上写字觉得很吃力,笔拖不动、墨怎么调也调不好,用了一张纸写不出作品,只剩下最后一张了,没有退路的我便写了一副对联:“寄情楚水吴山外,得意唐诗宋词间”。虽然觉得没有在报纸上写的好,但已经没纸可写,只能是它了。让我深感意外的是,过后不久,县总工会电话通知说我的作品获得三等奖。第一次参赛就获奖,让我兴奋了半年多。
筹办书协
1988年初,我调到巴马县土产公司工作,次年7月,曾和我一起在凤凰工作过的刘德宏大学毕业后回到巴马工作。那时我和他写书法的兴趣很浓,总希望能在书法方面搞出一点名堂来。因为我们两人在县里分别获过奖,觉得已经具备加入县书法协会的条件。一天,我们找到当时巴马书法最“红”的谭姓朋友打听入会的事,结果他说巴马还没有成立书协。这个回答让我们感到很意外,因为巴马的书法活动频繁、作者众多,竟然没有书协?不过德宏并不气馁,他对谭姓朋友说:“我们帮你们成立书协,到时你们让我们破例加入县书协行不行?”得到谭姓朋友的答应后,德宏和我利用业余时间四处奔走联系各乡镇和各单位的作者,很快就把书法队伍集中起来;其实当时筹办书协最大的困难是经费问题,不过这也难不倒当时作为巴马县政府秘书的刘德宏,他利用工作上的便利向政府领导汇报书协的筹备情况,得到了县领导的肯定、支持,最终县里拨给500元经费。经过几个月的筹备,1990年3月正式成立了“巴马瑶族自治县书法家协会”。本来我和德宏的初衷是想入会,成为会员,可是没想到大家从筹办县书协这件事中看出了德宏的活动能力,推选他担任县书法协会主席,我为副主席。
结缘书法
在筹办县书协期间,我和德宏认识了巴马民族师范学校老师韦渊,他临颜真卿《自书告身帖》非常像,行草书学的是王铎。因为当时巴马作者正儿八经临帖的人很少,而韦渊无论在临帖和创作都是个中高手,让我们钦佩不已,所以,从此后我们三人就在一起练书法。虽然之后各奔前程,在一起练书法的时间不是很长,但那是我们人生中最值得留恋的时光!几十年来,我们的命运虽然充满变数,不过最终都选择做个书法人。在此之前的1987年,我进修结束回到基层供销社,由于那里缺少书法氛围,我的书法中断了几年时间,原本已经打算放弃,但1989年刘德宏大学毕业回来后又拉我重新上路,冥冥之中注定我们因书法而结缘。
新闻推荐
巴马讯 12月10日至11日,由区、市有关专家组成的验收组,到巴马瑶族自治县就2011年至2012年农网改造升级工程整体竣工进行验收。目前,该工程通过验收。&...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