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讯
“‘清洁乡村\’活动刚开展的时候,我们村群众参与率不高,保洁员的经费也不到位。后来,我们经过多次讨论决定,各屯以家族为单位,由该家族有威望的人组织开展工作,现在的坡贵屯环境卫生改变了,游客多了,群众的口袋涨了,参与清洁乡村工作也积极了。”日前,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美丽巴马·清洁乡村”经验交流会上,巴马镇那坝村支书黄大山由衷地说。
“清洁乡村”活动开展以来,该县围绕主战场,打好主动仗,动用一切人力、物力、财力,紧紧结合“四清洁”核心工作目标,抓住“组织、宣传、投入、保洁、长效”核心工作,打好清洁乡村“组合拳”,努力搞好环境卫生,装扮美丽家园,助力“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
组织有成效。该县领导干部抓“清洁乡村”和干部职工参与“清洁乡村”全覆盖。做到领导包扶全覆盖,全面实行县领导联系乡镇、乡镇领导包片、干部驻村责任制;做到工作队派驻全覆盖。县工作队派驻实现“两个全覆盖”,即所有县直单位包括二级机构参与驻村工作全覆盖,派驻所有行政村(社区)工作队全覆盖。由联系乡镇村的县直单位1名领导带队牵头,下派了107个工作队,118名工作队员和139名“第一书记”(新农村指导员)入乡驻村协调指导活动的开展;干部包建农户全覆盖。在“清洁乡村”活动中,实行“54321”包建工程,即正处级、副处级、正科级、副科级领导和普通干部分别包5、4、3、2、1户,每1户的“清洁乡村”活动开展情况与包建干部挂钩。
宣传有氛围。该县灵活开展各种宣讲形式,在电视、报纸、网络等群众关注的栏目开辟专栏;编排群众节目,排演专题文艺节目,深入10个乡镇107个村(社区)进行巡回演出;开辟专题课堂,开展“清洁校园”活动,县、乡、村学校充分利用班会课、活动课等载体,将“清洁乡村”内容融入课堂。同时,广大干部进村“三同”、驻村“夜访”,采取群众欢迎的宣讲办法,营造浓厚的宣传氛围。今年以来,全县开展进村大宣讲、大走访、大调研活动4211次。在巴马电视台滚动播放宣传标语176条,在巴马网开设宣传专题、LED滚动播放标语122条,制作板报136版,悬挂宣传标语418条,向游客、“候鸟人”发放宣传资料2万多份。
投入有保障。通过统筹财政力量、吸引社会资金、统筹部门资源和整合新农村建设经费等四种方式,投入清洁经费。目前,全县共筹到资金2500多万元,其中自治区下达“清洁乡村”专项资金513万元、县财政预算专项资金992万元、县整合资金636万元、农民筹资和投工折资100万元、接受捐赠资金300多万元,整合风貌改造、危房改造、“一事一议”等新农村建设经费2000多万元,加大对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力度。
保洁有基础。该县结合旅游县的特点,创新探索“户分类-保洁员分类收、运-村焚烧、填埋处理”以及“村收-乡运-县处理”的垃圾处理模式。全县已建成垃圾池1066个,焚烧炉94个,在建113个,建垃圾处理(填埋)场1处,配备垃圾清运手推(三轮)车252辆,配备垃圾清运汽车29辆,配备垃圾桶4504个,配备保洁员507人,制定村规民约2139份。基础设施不断完善。
长效有机制。建立
“一乡十村百屯”
示范亮点工程示范机制,村收乡运县处理机制,党领民办、群众自治机制,出台《巴马瑶族自治县农村垃圾分类回收处理激励办法》等奖惩机制,共建规范机制。全县共落实2013年11月、12月保洁员经费333678元,54%的自然屯落实了保洁员,每个行政村平均落实保洁员7.22个;52%的自然屯建有垃圾池,平均每个行政村建有垃圾池6.91个;15.56%的自然屯建有焚烧炉,有31.7%的自然屯配备人力垃圾清运车;长期开展并列单位互检、乡镇互查的长效机制;深化推进“三亮三评”活动,长效机制成效明显。
(凌吉荣
韦钰)
新闻推荐
巴马讯
12月8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城城北路段的三里坡,一辆货车运载石头在往城区方向疾驰。远远看去,车上装载的石头高出驾驶室一倍多,处于严...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