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巴马新闻 > 正文

从街头摊贩到超市老板本报记者 王 卓

来源:河池日报 2014-02-17 19:18   https://www.yybnet.net/

 

2014年春节,是黄玉忠离家十年后第一次回家过年。和十年前相比,那个位于半山腰的村子变得有些陌生:当年的茅草房都不见了,家家户户都盖起了水泥砖房,自来水接到了家门口,村口的那条原先弯弯曲曲的小路,也变成了3米多宽的水泥路。而村子也多了许多陌生面孔,后来经父母介绍,他才知道那位很帅的小伙子是李伯家的儿子,去年已大学毕业;那位漂亮的女孩是韦叔家的女儿,去年考上了省府的一所大学……十年前,他们都还很小,现在他们都长成大小伙大姑娘了。

而村子里的人也觉得黄玉忠变化太大了,十年前那个浑身泥土味道的山村少年,十年后不仅一身光鲜的衣着,发福的身子替代了当年的瘦小的身躯,当年“贫困”的模样不见了踪影,还开了一部村民们叫不出什么牌子的小轿车……

黄玉忠发了。村民们都这么说。

黄玉忠是真的发了。这在十年前他无奈地离开村子的时候,包括黄玉自己在内,没有人料想得到的。

十年前,也就是2004年,黄玉忠22岁。从黄玉忠开始有清晰的记忆一直到这一年,因为父母身体一直不好,他们家的生活一直都很困难,住的是茅草屋,吃的是玉米稀饭,吃的菜很少见到油腥味。而这样的生活状况,在巴马瑶族自治县凤凰乡长河村龙玉屯,并不仅仅是黄玉忠一家。全屯人基本都是这样。黄玉忠从小学到初中,成绩一直不错,如果家庭经济条件允许,他能上高中的话,考上大学是没有问题的。可惜的是,现实生活从来就没有假设。所以,黄玉忠不可能有机会读高中,初中毕业之后,他就回家了,在两个姐姐先后出嫁之后,他担当起了家庭主要劳动力的角色,一年到头耕种着那几分窝在山里的土地,照顾有病在身的父母。这样干了几年之后,在父母的努力下,黄玉忠娶了邻村的一位姑娘。他成了家。

有了媳妇原本是件大好事。但是,在田地没增加,收入没增加的情况下,家里多出一口能吃能喝的人来,压力自然也增加了。黄玉忠经过跟媳妇商量,决定把这个家交给媳妇,而他必须出去闯闯了。

于是,2004年春节即将到来的时候,黄玉忠“闯”到广州去了。他之所以选择这个人家纷纷回家过年的时候出去打工,是因为先他两年去广州的屯里的一位兄弟告诉他,说这个时候找工更容易。

初到广州,黄玉忠真正明白了“塘角鱼出海”的含义。不说广州大不大,初到广州,没去过哪些地方,广州大不大,黄玉忠不知道。但广州的繁华让他着实“瞎了眼”,看哪里都是眼花的。这个时候的农村小伙黄玉忠不可能知道2004年的广州的人均GDP为5.63万元,约合6800美元。而同年广西的人均生产总值才7196元,折合美元刚刚超过800美元。也就是说广州的经济发达程度,是广西的差不多9陪。用最通俗的说话,2004年,广西每人有1元钱的话,广州每人差不多有9元。这种数据对比反映到黄玉忠的眼里,那就是老家的贫穷与广州的富裕是何等地反差。

换上别人,看到这种反差,心里可能很难过,甚至痛苦,或者恨自己生不逢地什么的。但是,眼前的繁华,让黄玉忠的内心涌起了莫名的冲动和振奋。他用一个只有初中文化水平的农村青年的思维,作了一个简单的判断:这种地方一定好赚钱。

十年后的今天,事实证明黄玉忠当初的判断是正确的,至少对他个人来说是这样,广州这地方确实好赚钱。但是,“好赚钱”其实是一种结果,而赚钱的过程却艰难险阻,每走一步,都是十分不易。

还是从黄玉忠初到广州的时候说起吧。黄玉忠的兄弟在广州市天河区一家制鞋厂打工,黄玉忠在广州最初的落脚地,也就在天河区,借宿兄弟的宿舍里。黄玉忠后来没有在这个由台湾人开的鞋厂打过一天工,他只在兄弟的宿舍里借宿了十多天,然后就自己租地方住了。

黄玉忠没在兄弟所在的厂里打工,是因为借宿的这一小段时间,他已找到了“商机”,而且已赚到几百元钱。黄玉忠到达广州的第二天,已是2003年的腊月二十七。这个时候,如果在家的话,一大早,他就会开始打扫那间住了十几年的茅草屋,然后在不像样的大门两边,贴上一副他自己写的对联。现在身在一座陌生的城市,他同样起个大早,然后让兄弟带他到处逛逛。在天河区的大街上,除了繁华,除了林立的店面和丰富的商品,除了摩肩接踵的人流,他还看到街边摆着小摊的小商贩,他看到小商贩的生意很好。兄弟告诉他说,这些小商贩其实都是一些外地的打工者,他们利用休息的时间上街摆摊,赚些“外快”。兄弟还说,这些小商贩都是四川、湖南人居多,广西人很少做这一行的。黄玉忠说问:“为什么广西人不做?”兄弟说不知道,可能是广西人胆子小一些吧。因为,这些小商贩一天到晚都会被城管追着,一旦被城管抓住,不仅东西被没收了,还得罚款。“那这些人就不怕城管?”黄玉忠问。“他们做久了,对付城管他们有一套。”兄弟说。

黄玉忠自言自语地哦了一声。在这之后的几天,黄玉忠每天都来到大街上,什么都不做,就看着这些摆地摊的小商贩,偶尔也会跟他们一些人聊聊。到了第四天,黄玉忠对兄弟说:“我也摆摊去了。”

黄玉忠从家里出去的时候,除了车票的钱,到广州时,身上只剩下不到100元钱。他就用这点钱,买了一块薄膜,从一家小型食品批发店进了两盒共40个鸡蛋,拿到兄弟的宿舍煮熟后,拿到街上去卖。黄玉忠之所以选择卖熟鸡蛋作为“经商”的切入点,是因为经过几天的观察,他发现那些小商贩摆摊的时候,都会自己带上盒饭,到吃的时候,饭已又冷又硬了。而煮熟的鸡蛋,温度保持得比较久,把熟鸡蛋卖给小商贩,他们一定愿意买。同时,黄玉忠还考虑到,如果碰上城管,熟鸡蛋也好收拾起来,这就给逃避城管带来许多方便。

事实证明黄玉忠的想法完全正确。当天,他不仅很快就把20个鸡蛋买光,就在他刚刚摆摊的时候,城管就出现了,他看到那些小商贩或推或扛或背着东西四处逃跑。而他一把还没卖出去的鸡蛋用薄膜一裹,提在手中,原地站着,城管连看都不看他一眼。

头一天,黄玉忠赚到了10元钱。

在此之后的一段时间里,黄玉忠都把头一天赚到的钱“滚动投资”。一个月下来,他已经有“资本”每天进上百个鸡蛋了。就这样干了半年,他已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他有了近万元的积蓄。

这一年的七月,广州天河区发生了一起城管打死小商贩的事件。这事闹了不小的动静,黄玉忠也知道了。这半年来,黄玉忠的“生意”做得“越来越大”,每天拿到街上卖的鸡蛋越来越多,碰上城管,要像当初那样应对,越来越困难。有一次,因为来不及收拾全部鸡蛋,在逃避城管的时候,十分无奈地落下30多个鸡蛋在摊位上。还好的是,半年来,他还算平安无事,一直没有被城管当场抓住,没有被罚过一次款。但是,这出人命的事一闹起来,黄玉忠觉得不能再这样下去了,再这样下去,保不准这种“命运不齐”的事会发生在自己的身上。

改行吧。黄玉忠决定。

至于改行做什么,黄玉忠早在一个多月前就想好了,他要干批发,批发食品。但他找了好几个地方,都没找合适的店面。那时他就想,找到合适的店面,就立即改行。就在这之后不久,在他租住的那栋楼的一楼,有一租户张贴了转租的小广告。黄玉忠立即跟原租户谈租金,谈到他可以接受的价位。于是,几天之后,玉忠批发部就开张营业了。

 

虽然没有开张仪式,虽然店面所在地段不是很好,但生意还是做起来了。他主要经营鸡蛋、大米、豆类等农产品或农副产品,客户对象主要是依然在街上摆地摊的小商贩。因为价格合理,质量保证,他的生意逐渐好了起来。一个多月之后,从进货到销售,一个人已忙不过来了。于是,他捎了口信,让分别了差不多一年的妻子也去广州,和他一起经营。虽然妻子放不下家里的两位老人,但考虑到就目前的家庭情况,钱比什么都重要。而两位老人也非常支持儿媳妇去广州跟儿子一起打拼,他们说:“我们虽然身体不是很好,但还能照顾自己,你放心地去吧。”于是,几天之后,妻子也来到了广州。年轻的夫妇俩经营起了这家只有10个平方米的批发店。黄玉忠负责进货,妻子负责看店。这样一来,黄玉忠就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到各个地方去跑,寻找更为便宜的货源。在客源不断增加的情况下,成本越来越低,利润自然越来越高,生意更是越来越好。

尝到甜头的黄玉忠开始有了更大的“野心”,他决定开第二家批发店。在接下来的3年时间里,他连续开了5家分店。这个时候,黄玉忠在天河区已小有名气,一些食品生产厂家开始注意到这位小老板,主动向他推销商品。

但是,和所有成功人士一样,在走向成功的过程中,总会出现一些意料之外的挫折。黄玉忠的挫折来自过于对供货商的信任。有一家生产厂家把已过期的食品重新包装之后,以较低的价格向黄玉忠推销。黄玉忠看到有利可图,并没有想到厂家内心的阴暗,于是,拿出5万多元钱,吃下了这批货。结果,销售出去之后,纷纷遭到退货。这笔生意,来来往往之间,黄玉忠损失了近10万元。最要命的是,花了几年时间培育下来的信誉遭到极大的损害。

不过,这次遭遇,并没有把黄玉忠打倒,反面让他下定决心开超市。因为,超市的进货渠道十分正规,而且,消费者对超市的认可度也更高。虽然投资大一些,但慢慢经营,应该是可以赚到钱。于是,2008年,黄玉忠在天河区开了一家超市。

因为超市的竞争非常激烈,而黄玉忠又算是一名后来者。开始的时候,生意并不好。但是,有了几年搞批发的经验,黄玉忠采取了一系列促销手段。半年之后,超市的生意开始好转,一年之后,开始有了利润。

“我从一名广州街头的摊贩走到今天,很累很辛苦。但是,值得。”黄玉忠这次回家过春节,不仅要看看年迈的父母,还打算把两老也接去广州。“让父母也过一过大都市的生活吧。”黄玉忠说。

新闻推荐

巴马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

巴马讯

 

蔗糖产业是巴马瑶族自治县加快推进开发扶贫攻坚、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程中,着力培育的重要农业支柱产业之一,事关农民增收、财政增长、企业增...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新闻:
民安变电站试运行2014-02-20 19:15
猜你喜欢:
在家门口有钱赚2014-02-20 08:58
评论:(从街头摊贩到超市老板本报记者 王 卓)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