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
谭福恩)“现在我们农民就是老板。”苏贵锋说这句话的时候,底气十足。
苏贵锋有两个头衔,一个是巴马瑶族自治县百林乡平田村党总支书记,但人们更为熟知的是另一个--百林乡百纳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理事长。
说起理事长这个头衔,苏贵锋不得不提起自己的过去。2001年以前,苏贵锋同其他村民一样,靠种着家中的3亩玉米地维持生活,生活倒也平淡而无所求。2001年,村中遭遇多年来不遇的大水,全家人指望过活的田地几乎颗粒无收,苏贵锋的生活一下子被打破了。
穷则思变。此时恰逢百林乡开始大力推广桑蚕业,苏贵锋及时抓住这一机遇,率先带头种桑养蚕。“当年3亩地,靠种桑养蚕收入了2800多元,比种玉米强多了。”苏贵锋的生活又开始发生巨大变化。看到苏贵锋的致富经,越来越多的村民也开始跟着苏贵锋种桑养蚕。
2008年,为了改变村民个体在对外交易蚕茧被压价的不利地位,苏贵锋发起成立百林乡百纳种桑养蚕合作社,由合作社统一对外开展蚕茧交易,改变了个体对外交易蚕茧被压价的不利地位,进一步增加了入社蚕农的收入。合作社也由最初的39名社员,增加到现今的359名,人均年均纯收入也由800元增加到5000多元。
苏贵锋与他的合作社是百林乡发展桑蚕业的一个缩影。多年来,百林乡按照“一根蔗,一条虫”的发展思路,坚持“基地化、市场化、品牌化、生态化”的发展方向,在巴马县率先建立第一个桑蚕合作社--百纳种桑养蚕专业合作社,形成了平田村为带动的沿河种桑养蚕示范带。
为做强做大桑蚕产业,百林乡与各村委会签订目标责任书,把乡直各单位和机关干部职工分片包干到示范建设点,实行任务与工资挂钩,深入实际切实做好协调服务惠农政策;依靠科技进步,实施新型农民技术培训,请来县农业站专家和技术员,把科技培训送到田间地头,截至目前共培训各类技术人员3200人次。此外乡三班领导带头招商引资,着力改善基础设施环境。
2013年,全乡桑蚕种植面积发展到2000亩,经济产值400多万元。全乡农民纯收入完成4334元,比2010年3100元增长39%。
“下一步,我们将进一步优化产业布局,逐步建立桑蚕、甘蔗、香猪等特色农业产业示范基地,力争逐步把百林乡引导建设成巴马县长寿食品加工原料基地,逐步把百林发展成为巴马县特色农产品对外交流合作的窗口。”百林乡党委书记覃锋表示。
新闻推荐
巴马讯
近日,笔者从自治区扶贫办和旅游发展委获悉,巴马瑶族自治县等10个县(自治县)被确定为全区新时期旅游扶贫合作试点。至此,该县迎来旅游扶贫新机遇...
巴马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巴马瑶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