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河池日报》一名忠实读者,从她诞生的那一天起,我与她相伴走过了30个春夏秋冬。
1984年,我在县城读高中,学习生活紧张,课余时间,常到学校阅览室,去放松一下紧绷的神经。有一个周末下午,我发现阅览架上多了一份新报纸——《河池日报》。
平时看惯了其他报刊,眼下多了这么一张新的面孔,我感到好奇而新鲜,一口气阅览完她。那时的《河池日报》只是一张四开四版的小报,朴实无华。我每个周末定时到阅览室,寻找这位新朋友。
我在县城读了两年高中,《河池日报》像一扇窗口,让我知道外面世界的精彩,从中受到许多启发。我特别喜欢三版副刊登载的诗歌、散文、小说连载。1985年春,报纸连载的《韦拔群传奇》,深深感染、激励着我。
1986年秋天,我被分配到一所小学任教,走路到乡政府所在地要花三个小时,学校只有6名教师,不通公路,乡邮电所每周或两周才有邮递员走路送来信件和报刊。当时,我订阅了一份《河池日报》,每到周末,我总盼望着山道上出现邮递员的身影。
六年之后,我调到公路沿线的中学任教,可以天天看到《河池日报》。让我高兴的是,她的面孔越来越靓丽,内容更丰富,报道形式多姿多彩。现在,我有个习惯,在临睡前必须阅读《河池日报》,把自己喜欢的文章剪抄下来,久而久之积攒成两本厚厚的剪抄本。
因为,我对《河池日报》情有独钟,从中学到了更多的知识,对新闻写作也有所感悟,于是就产生了从看到写的想法,因此,就开始试着给她写稿。1998年7月2日,我写的反映所略初中青年团为当地群众做好事的图片新闻在第一版刊发,这是我的处女作。当天,我拿着报纸反复地看,高兴极了。再后来,我的图片新闻不断地在《河池日报》上刊出。采写新闻给我带来了乐趣,同时也让我体会到艰辛。有一次,为了报道巴马县所略梯级水电站建设情况,我利用星期天去采访,先是了解情况、校对数据,后是现场拍摄,紧接着乘车到相距40多公里的县城冲洗印晒,最后返回到乡政府请示领导,加盖公章,折腾一天后,才把稿件寄出。联想到现在方便快捷的传输方式,那时确实太辛苦了。
现在,阅读《河池日报》已成为我不可更改的习惯,每天上网,第一件事是先浏览《河池日报》电子版,然后,等报纸来了便仔细阅读,从中吸取“营养”。
虽然,我的新闻作品在《河池日报》上刊登不多,但当地群众还是亲切地叫我“罗记者”,我说:“惭愧,惭愧,不敢当!”然而,这称呼却给我一种内在的动力,周围的人也乐于为我提供更多的新闻线索。2003年3月,县里举办“新闻写作培训班”,我这个“土记者”有幸参加学习,聆听了编辑老师深入浅出的新闻讲座,受益匪浅。同年8月,我又被选派参加河池市委宣传部在巴马举办的“新闻报道培训班”学习,我从中学到了更多新闻写作知识,找到了新闻灵感,提高了新闻写作的水平。
我与《河池日报》相识、相知、相伴30年,她使我感悟到新闻写作的真正乐趣。我先后在报刊发表新闻作品、刊头摄影、散文、诗歌等100多篇(幅)。如今,我更是离不开《河池日报》,每年都自费订阅,她是我生活中的一部分,我将和她相随相伴,直到永远。
(作者系巴马瑶族自治县所略乡中心小学教师)
新闻推荐
何辛幸参加指导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班子专题民主生活会时强调 巩固和扩大教育实践活动成果推动巴马长寿养生国际旅游区建设
7月21日至22日,市委副书记、市长何辛幸参加指导巴马瑶族自治县县委常委班子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专题民主生活会。 本报讯 (记者 罗昌亮&...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