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噼噼啪啪”的鞭炮声把深藏在大山小弄场里的瑶寨巴根屯渲染得喜气洋洋。蓝老庚在新家门前,忙着招呼前来祝贺他喜进新房的亲朋好友。在酒精的催化下,他那张被岁月抹黑起皱的脸,红得像一只在树梢上蹦来跳去的猴子的屁股。
蓝老庚真名叫蓝有钱。
1959年3月,蓝老庚降生在不通公路,没有电、没有水源的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巴根屯。那个时候,巴根屯和全国一样,正经历着饥荒。母亲为了保证嗷嗷待哺的蓝老庚每天能吃上一口玉米粥,她把家里仅有的几斤玉米面,全都留给蓝老庚,而她整天和丈夫一起吃树皮草根。蓝老庚出生7个多月的时候,他的母亲就因饥饿而离世了。
母亲死后的第三年临近年关的时候,父亲背着骨瘦如柴的蓝老庚,翻山越岭,到山外讨饭去了。就在蓝
老庚吃百家饭逐渐长大的时候,改革开放开始了。
蓝老庚可谓少小离家老大回,当父子俩坐着三轮拉客车回到巴根屯时,小小瑶寨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一条简易的机耕路连通了山外,家家户户都用上了电灯,大部分茅草房也变成了木瓦结构房。在民政部门的帮助下,蓝老庚一家也住上了用洋毛毡盖的房子。
有个窝住下后,蓝老庚又从乡世行办借到2000元的无息小额信贷,养起了本地有名的黑山羊。几年下来,蓝老庚的山羊群逐渐壮大,他腰包开始膨胀起来。有了钱,30多岁的蓝老庚娶到了附近瑶寨最漂亮的女人做媳妇,第二年就有了可爱的儿子蓝天亮。由于夫妻俩勤俭持家,日子越过越好。
屯里的变化越来越大,水、电、路、网络等基础设施逐步得到完善,宽敞平坦的乡级柏油路从屯边通过,家庭水柜引水入户,加工、照明电网到家,进屯道路、环屯道路都已用混凝土硬化到各户各家门前。家用、农用车,电冰箱、洗衣机、电脑、手机等现代化机电产品已进入普通百姓家中。学校、村卫生室、文化、健身娱乐场所等,丰富和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巴根屯群众还利用自己民族特有的服饰、祝著节、铜鼓文化、射弩、斗鸟等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在政府指导和帮助下,建起了铜鼓楼,办起了民族风情旅游示范点,为实现增收又开辟了新的项目。
看到左邻右舍都先后过上了好日子,蓝老庚更来劲了。随着饲养山羊经验的经验越来越成熟,他养殖山羊的规模越来越大。现在,自己家的新房建好了,儿子蓝天亮也考上了大学。蓝老庚的生活越过越幸福!
新闻推荐
近日,中央电视台第七套《每日农经》栏目编导邓立新等一行三人专程来到巴马瑶族自治县采访,并先后深入巴马原种香猪农牧实业有限公司、甲篆乡好合村、东山...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