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新闻 宜州新闻 南丹新闻 天峨新闻 凤山新闻 东兰新闻 巴马新闻 都安新闻 大化新闻 罗城新闻 环江新闻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巴马新闻 > 正文

逐渐消失的村庄——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变化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黄高德

来源:河池日报 2014-09-19 17:34   https://www.yybnet.net/

 

【编者按】中央城镇化工作会议提出,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远山翠嶂曾得几回见?“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暖炊人声能得几回闻?“把城市放在大自然中”的城镇化脚步,“乡村”遥远得如发黄课本里转眼一瞥的名词,“乡人”陌生得只是匆匆行走中蹲坐一边的路人,而“乡愁”,在无数个以离别开始,而不是以团圆作结的旅程后,逐渐模糊。今日起,本报推出《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变化》系列报道,关注城镇化下人心里的故乡,故乡里的故事,故事里的故人。

布社屯是大化瑶族自治县羌圩乡那良村的一个小村庄,位于斜坡之上,俯瞰灵岐河,离314省道两三公里,中间有一条曲曲折折的机耕路连接。村庄被参天大树密密匝匝围裹着,盛夏时节河风起,晚上睡觉都要盖上一床薄被。村子很小,只有十几户人家。这里的人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世世代代过着传统的农耕生活。即使到了改革开放初期,外面的现代气息基本上没有吹进这个角落。日子虽然过得清苦,但村里人自得其乐,没有什么“非分”的想法。有亲戚朋友到来,下河撒一把网,捞上五六斤鱼虾,摆上三四碗村酿,也还算体面。

不知何故,从上世纪九十年代起,这个小村庄开始骚动不安,村里人逐渐外迁,一家跟着一家,谁也不甘落后,独守寂寞。到现在,本来人气挺旺的一个村子变得不闻鸡犬之声。老屋子逐渐破败,布满蜘蛛网。田地或租或让,给邻村人耕种。偶然有老人拄着拐杖,坐在家门口,望着淙淙流淌的灵岐河沉思,好似一尊雕塑。估计再过三五年,布社屯应该名存实亡了。

举屯外迁,在当地是一个奇怪的现象。布社屯人家外迁,大概有以下几个去向:南宁、大化县城、羌圩街上、巴马百林。

在巴马瑶族自治县,一提到“百林”这个地名,总有人开玩笑说:“那可是个大地方,德国的首都。”现在的百林是巴马县的一个乡,而在1988年以前,它只是一个自然屯,属于巴马县那桃乡平田村。1988年7月,国务院批准设立大化瑶族自治县后,由原羌圩乡的阳春、那弄、罗皮、那莫和原那桃乡的平田村等五个行政村组成百林乡。百林一下子连升两级,由屯变为乡。

千百年来,灵岐河从百林旁边汩汩流过,314省道从大化往巴马,百林是中转之地。从巴马走208省道往南宁,百林也是必经之路。百林还是一个自然屯的时候,这里已经是个小有规模的商品集散地,各地商贾熙来攘往。尤其升级为乡之后,来百林发展的人更是如过江之鲫。

“1990年,我就来到百林。至今已有25年了。”在百林街上经营家电生意的黄文全深有感触地说。

从百林的行政区划来看,其中有4个村原来属于大化县的羌圩乡,所以百林与羌圩有着颇深的渊源,民间婚嫁往来密切,两地群众之间的感情并不受县界的影响。1990年,未满20岁的黄文全揣着他的梦想,从他的老家——羌圩乡那良村布社屯来到百林。起初,他杀过猪,贩过果,搞建筑……2003年,他在百林街上建起一栋四层楼房,成为稳定的百林居民。现在,他经营的家电商行在百林街是最大的,身家大概不下百万。平时,他很注意积攒人缘,做生意讲求诚信,热衷民间人情往来,积极参与救困扶危,所以,百林街上居民封他为“街主”。

有了黄文全的“引路”,布社屯有几户人家先后到百林购地建房,建好房子后,有的在本地经商,有的外出打工。关于户口问题,大人、小孩改了巴马户口,当地有关部门在这方面给予“绿灯”照顾。搬来同住的老人一来嫌手续麻烦,二来有“首丘”情结,继续保留大化户口。

布社屯最早搬到羌圩街上居住的是黄文辉。上世纪八十年代,他就在羌圩街头起了房子,经营农机生意。近年来,陆续有黄氏宗亲在羌圩小学下面的大路边建起房子。用现在流行的话说,他们建的是学区房。近十年来,家境渐宽的布社人开始重视孩子的教育。上述这几家还没到羌圩街上建房之前,就已在街上租房子,让老人陪着小孩到羌圩中心校读书,为的是让孩子有个相对好的起点。

黄文新的父亲早逝于1980年,当时他只有六岁,是母亲一个人含辛茹苦把他们几个兄弟姐妹拉扯大,家底之薄可想而知。近年来,黄文新外出打工,到贺州、广东甚至出国到柬埔寨搞建筑,节衣缩食,积攒了十来万块钱。要在羌圩街上建房子,这些钱基本够买材料,只是人工费没有着落。现在建房的人工费挺贵的,建一栋房子,工钱与材料费差不多。但建房又迫在眉睫——老家的祖屋已成危房,上小学的孩子与母亲在街上租房子。黄文新一咬牙:自己动手!他搞过建筑几年,这活儿在他来说是轻车熟路。不过一个人做一栋房子,不啻愚公移山的难度。他建房子的地方根本不成为一块地基。按建房的规划,要从公路下方的小河岸打基础,建三层平公路,然后再往上建三层,共六层。2013年,备好材料后,黄文新硬是凭自己一双长着厚茧的手,一块砖、一刀浆地垒筑他的幸福。其间,偶有邻里亲朋来帮忙一两天。经过半年的日夜劳作,六层楼房终于在羌圩街头立起来了。然后,他又自己抹墙、铺地板、装铝合金。去年年底,一家人搬进新房,成为名副其实的街上人。

如今,在羌圩小学下面依河而建的那排楼房,大部分是布社人建的。平路一层都是门面,搞批发零售生意。布社人洗脚上田埂,华丽转身成为生意人。

该屯的黄文明、黄文丰、黄文保等则在大化县城起房子,黄文勇、黄文力等更是“高瞻远瞩”,做了南宁的市民。

迁移出来的布社人,回望昔日的小村庄,像是在怀念一首童谣。现在他们已经长大,他们要到外面的世界去“引吭高歌”,去演奏人生的“交响曲”。

布社屯远离尘嚣,纯朴清静,在城里人看来,是个避暑度假的理想去处。而世代生活在这里的人,则认为这个环境裹住了他们的脚步,他们要越过高坡,淌过大河,去寻找祖祖辈辈没有体念过的一种新生活。

新闻推荐

巴马法院 “圆桌审判”效果好

巴马讯

 

为认真贯彻未成年人犯“教育、感化、挽救”工作方针,摒弃审判台对未成年被告人造成的压力,今年以来,巴马瑶族自治县人民法院对审理的5件未成人...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

相关新闻:
养殖刺猬致富增收2014-09-25 08:21
猜你喜欢:
评论:(逐渐消失的村庄——关注城镇化进程中村庄变化系列报道之一 本报记者 黄高德)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