陀螺、木三轮车、自制高跷、风火轮、弹弓等,这些曾经伴随农村孩子成长给他们孩提时代带来快乐的玩具,随着时代的发展已淡出人们的视野。但是,作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如何让它们走出“乡土”,为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发挥应有的作用呢?
乡土玩具,被“科技淹没”
2014年腊月二十三,农历小年。巴马瑶族自治县巴马镇介莫村拉力屯6岁的阿国得到一个心仪已久的玩具——在广东务工回家过年的父亲送给他的玩具冲锋枪,玩具枪能发光,还有悦耳的音乐,在同伴们面前炫酷了。
喜欢电动玩具的阿国自然不知道,30多年前,其父亲玩的是陀螺、木制三轮车、自制高跷等“土”玩具。那时的农村孩子,玩的都是自制的玩具。他们用木头制作成陀螺、木制高跷,还有可以顺着一定的坡度往下滑动的三轮车。有空的时候,他们便聚集在一起玩。但是,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始,这些土玩具就开始逐渐远去了,代之出现在孩子们生活中的,是那些工厂生产的各种“时尚”玩具。
乡土玩具,文化传承不可少
乡土玩具有人说它们“土里土气”,“登不了大雅之堂”。
这些说法并没有错。乡土玩具制作的材料一般都是“就地取材”,而且制作工艺粗糙,缺乏“美感”和“艺术内涵”。但是却很实用,而且环保。以前农村孩子为了拥有这些玩具,必须亲自“设计”,亲自动手,不仅可以收获制作过程带来的快乐,还可以让孩子们自觉地“动手动脑”,让孩子们的“智、体、能”得到充分锻炼。更为重要的是,乡土玩具不仅是一种玩具,还是民族文化重要的组成部分。正如南丹县文物管理所所长覃秋盛所说:“乡土玩具具有明显的地方特色,例如南丹白裤瑶的陀螺和东巴凤都安大化的陀螺从样式和玩法上都不一样,一看这就知道是哪个地方的。其实,乡土玩具在很大程度上体现着一个地方的民族文化特色。乡土玩具从它们的制作过程到玩法,都代表着一个地方的习俗和文化习惯。我们平常所说的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发扬,不仅仅依靠那些可以搬上舞台的元素,推广乡土玩具也是一个重要的方法和手段。”
乡土玩具,“出土”有路
2013年9月,河池市民族高中编辑出版了一本校本教材,里面收录了包括陀螺在内的若干河池的乡土玩具。教材一位姓覃的主要编辑人员告诉记者,他们学校几年前就开展了民族体育项目运动,有打陀螺、射弩、走板鞋等等。还经常代表河池参加广西甚至全国的民族运动赛事。
“配合教育部门,结合民间美术教育课程,运用各种形式,在课堂内外对青少年进行民族美育的熏陶。这就是乡土玩具走出来的一条很好的途径。”覃秋盛说,民间玩具是珍贵的民族文化的一部分,应大力抢救挖掘,收集整理,陈列展览,增进世人对优秀的民族文化的了解和重视。
河池市某文化产业公司的负责人黄小姐告诉记者,当前,河池的旅游业正在快速发展当中,民间玩具不仅仅是在逢年过节的时候玩玩,还可以开店设铺常年售卖。有市场有收益,乡土玩具才能延续,才会后继有人。所以,民间玩具应适应旅游业的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审美情趣的改变,民间玩具有可能作为室内陈设品,走入更多的现代家庭。
新闻推荐
巴马讯
随着国际旅游区巴马核心区建设的深入推进,面对争取用地指标困难、土地征储工作难度大、项目资金缺口大等难题,巴马瑶族自治县积极应对,克难攻...
巴马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巴马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