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为“大脚男孩”蒙卫新。
3年前,14岁的巴马瑶族自治县大脚男孩蒙卫新在爱心人士的帮助下,远赴上海求医,自出生后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如今,3年过去了,他脚部的肉瘤又开始有涨大的征兆,医生为他专门订制的鞋子已经穿坏了两双,现在脚下的这双已经穿了一年多,鞋底也快磨出洞了,17岁的他渴望得到帮助,穿上新鞋,像正常人一样走路、生活。
脚部肿瘤又变大了
“这双鞋是最后一双,穿了一年多,宿舍还有两双,都坏了,脚上的包越长越大,鞋子快塞不下了。”蒙卫新艰难地脱下特制鞋,指着巨肥的双脚说。在他脱鞋的时候,一大坨肉突然从右脚鞋子里“跑”出来,已完全看不出脚的形状,左脚的尺寸还好,但只剩大脚趾和第二根脚趾,其余3个脚趾已被截掉。
我们仔细看了看这双特制的鞋子,用皮革制成,内有细绒,鞋面和后脚跟都装有拉链,方便穿脱。左脚的鞋子和普通的差别很小,只是鞋码偏大。但右脚的鞋子有一块凸起的地方,待小蒙拉开拉链后,才知道原来右脚肿瘤把大脚趾都“挤”歪了,凸起的地方是为保护大脚趾专门留出的空间。
蒙卫新,今年17岁,巴马县东山乡人,患有先天巨趾症,3年前获爱心捐助赴上海就医,现在河池市第三高级中学艺术班读高一,有绘画特长。3年前的爱心救助让巴马大脚男孩蒙卫新第一次穿上了鞋子,可是随着时间的推移,脚部的肿瘤又开始慢慢长大,他的鞋子快要包不住大脚了。
阳光男孩背后的痛苦
从小就喜欢画画的蒙卫新,3年前做完手术后,顺利考上了高中,成为河池三高艺术班的一名美术生,平时只要一有空,他就钻进画室练画,经过刻苦学习,他的绘画水平飞速进步。
他的任课老师卢光贤说,蒙卫新的美术专业课成绩很好,名列前茅,文化成绩在班上排20多名,处于中等水平,也非常不错,再加把劲,考上本科艺术院校是很有希望的。
和小伙伴谈到未来,蒙卫新的眼神里放出了光彩,可是一低头看到自己畸形的双脚,他又开始沉默起来。
当问到蒙卫新有什么梦想时,他说:“我想完全治好我的双腿,穿上正常的鞋子,和小伙伴们一起去逛街、玩耍,我想考上广西艺术学院,当一名画家!我想挣钱,让我父母过得好一点……”说着说着,刚才还笑呵呵的蒙卫新突然哽咽住了,眼泪止不住地掉下来。
蒙卫新的梦想有许多许多,但现实是残酷的,做手术需一大笔费用,仅靠父母在老家种的几亩地显然无力支撑这笔巨额开销。
无力支撑巨额医疗费
蒙卫新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农民,他还有一个读初中的弟弟和一个60多岁体弱多病的奶奶。全家的生活来源主要靠老家的三四亩地,平常种点玉米、水稻,农闲时,父亲出去打点零工补贴家用。
“儿子很懂事,虽然脚走路不方便,但还是经常帮父母干活,煮饭、做菜、喂猪、种玉米样样做得很利索。孩子从小受了很多苦,我们心里也不好受,只要能治好儿子的病,再苦再累我也愿意。”蒙卫新的父亲蒙朝光坚强地说。
从上海做完巨趾切除手术后,蒙朝光每年都带儿子到百色右江医院去检查拍片,再把片子寄给上海的医生看,看脚恢复情况,病情发展程度,再确定什么时候可以进行二次手术。第一次手术,上海儿童医院不仅免去了蒙卫新6万多元的治疗费,还包办了蒙卫新父子在上海的吃住。蒙朝光说,如进行第二次手术,医院就不能再提供免费治疗了,这次手术预计花费要七八万元,这对于长期给蒙卫新看病早已一贫如洗的蒙家来说无疑是一笔天文数字。
穿鞋需要到企业订制
3年前,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应灏主任看过蒙卫新病历材料后,诊断说,从照片上看蒙卫新是先天性巨趾症,病因可能是变性菌感染、神经纤维瘤病、血管畸形和淋巴管瘤,该病治疗上目前主要考虑功能保全和不影响穿鞋行走为主。因此,应灏主任给出的治疗方案,先是趾例切除和巨趾部分截趾,待病变趾体短缩后进行病变软组织切除。
近日,记者再次联系上这位主治医生,他说,因为孩子还处在生长发育阶段,身体各项指标都还处在变化当中,还不适合做手术,而术后脚部肉瘤长大一点是正常的,等孩子脚部机能组织稳定到一定程度,再仔细检查看看适不适合做手术,他们也会随时关注他的病情发展。
蒙卫新出院时穿的鞋子是该医院联系上海一家鞋厂做的,如今该鞋厂已关闭,医生建议其父可联系当地制鞋企业,根据孩子脚的尺寸再重新订制。
读者如有捐助意向,请联系蒙卫新的父亲蒙朝光,电话:13471619644。
新闻推荐
发展妇女事业 推动产业升级 巴马创建“巾帼工作示范区”实现双赢
巴马讯 近日,在巴马瑶族自治县甲篆乡坡纳屯,农家乐旅游服务项目培训班正火热进行。4位烹饪培训老师搭起炉灶、摆开案台,手把手向200多位妇女姐妹演示...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