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马讯
“不经历风雨,怎么见彩虹……”这样铿锵有力的歌词,用在巴马瑶族自治县陈根海等上万名返乡创业的农民工身上,是最为贴切的。他们这些人,外出学好本领返乡创业致富后,带领一方群众共同致富,成为寿乡经济发展的领路人。
多年来,该县一直鼓励外出务工人员学到本领后返乡创业,并在政策上给予支持,金融部门在资金借贷上给予倾斜,人社、职校、就业服务中心、残联、农业、科技等部门,既分工又合作,在技术培训、项目立项、项目实施,甚至资金筹措等方面给予大力支持。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结束后,该县交通、通讯、电力、水利、医疗卫生、科学教育等方面有了较大改变,长寿养生旅游业更是蓬勃发展。2013年,该县被确定为全区三大国际旅游目的地之一,外出务工的青壮年学到本领(专长)后,陆续返乡创业,或开公司、或注册旅行社、或办微型企业、或规模种植养殖……他们不仅仅自己致富,还带领当地群众增收,成为全县经济社会发展的生力军。
目前,该县在外务工的6万多人中,已有1万多人学好技术返回家乡创业,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经济能人。巴马镇赐福村的追梦青年陈根海,2001年从学校毕业后,由于家庭困难,前往广东开平市一家家电修理店打工,后来转到鹤山市一家五金厂,一边学习机电修理,一边学习经营管理。几年后,陈根海带着积蓄回到家乡,加上多方筹措资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并逐步扩大经营规模。如今,35岁的陈根海,已成为拥有上千万资产的广西巴马县个体私营企业协会会长、广西巴马千百年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和广西巴马帝瑶健康食品有限公司董事长,年收入数百万元,他的企业安排了100多名当地村民在家门口就业。现在的陈根海,已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也是县政协委员。
县人大代表陆华森,那桃乡那敏村人,1983年10月入伍,1986年5月在部队入党,1987年3月退伍回到家乡。陆华森退伍回来后,先到广东务工,不时自费到一些种桑养蚕较有经验的地方跟班学习,回来后自己试种试养,成功后在全村推广。2002年,陆华森抓住该县在全县推广桑蚕养殖技术的契机,争取到了2000元小额扶贫贷款,开始培育桑苗,并手把手地教会本村群众种桑养蚕,义务进行技术指导,使全村种桑养蚕户从开始的20户,逐步增加到2009年的500多户,户均养蚕年收入1至3万元。后来,陆华森还带领当地群众种养并重,联合村民合股进行山上植树、山腰养牛、山下养鸭等,构建了一条大山村里的生态种养链。合股筹资成立的“上设屯原生态黄牛养殖专业合作社”,计划投入200万元,已有8户农户入股,目前已投入100多万元,购进了80头种黄牛,牛舍正在不断进行扩建,养牛合作社前景看好。
东山乡江团村瑶族青年、返乡农民工蒙朝阳说,在其他青年纷纷外出打工后,他却从广东赶回来,做一名返乡农民工在家养鸽子,现在养的鸽子年收入达15000元,他还要不断扩大养殖规模,争取做一名东山乡返乡创业的致富带头人。甲篆乡返乡农民工卢金玲女士,到广东打工的几年时间,她一边挣钱一边学习酒店经营管理。随着巴马旅游业的发展,陆金玲已在甲篆街上承包经营了一家酒店,收入颇丰,还安排了多名当地群众就业。(梁绍恩)
新闻推荐
6月25日,大化瑶族自治县获得“中国长寿之乡”的称号,毋庸置疑,这是一件可喜可贺的事情。评选“长寿之乡”,需要具备很多条件,除了百岁老人、八十岁以上高龄老...
巴马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巴马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