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民脚下的良田变成了“望天田”。
2007年,大化瑶族自治县实施“五县”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在修建岩滩镇棉山村至六说村通村四级砂路过程中,棉山村唯一一条用于农田灌溉的水渠,被修路土方填埋。水渠无法引水入田,导致650余亩水田变成了“旱田”。
这种境况一直持续了5年。日前,网友“岭南书生”在河池网河池论坛“河池民生”版区发帖反映,呼吁有关部门能重视当地群众的呼声,尽早维修水渠,恢复农田灌溉。
650亩水田无水,村民改种玉米
5年来,因为缺水,棉山村坡旁、百累、可协等7个自然屯近1000多名村民,只能将水田改种玉米和其它耐旱农作物。
5月4日,棉山村坡旁屯,记者找到这条被填埋的水渠。如果不是村民指引,在棉山村至六说村四级砂路的路坎下,根本没有人会想到这里曾经有一条灌溉水渠。昔日流水淙淙,而今丢了荒,水渠里面杂草丛生,其中一段约1300米长的水渠则完全被公路路坎掩埋。
“过去,这一大片田地都靠这条水渠引水灌溉。”棉山村坡旁一队70岁的覃志荣老人指着家门口一大片田地告诉记者,在没有修公路之前,这片农田年年是好收成。2007年施工队进村修路后,水渠就遭到了严重损坏。此后,水渠被掩埋,农田用水全部中断。 “改种玉米后,村民们想吃上大米饭,只能靠从外面买,或者让儿子儿媳从外面带回来。”覃志荣老人说。
据了解,这条水渠修建于上世纪50年代,当时由村民们自发投工投劳,源头起于临村六说村,全程2300米,维系着全村人650余亩水田的灌溉。2007年,水渠被公路掩埋之后,由于没有人改建修理,就彻底失去了引水功能。
已被列为冬修水利项目,可望明年实施
棉山村村委员会副主任覃伟明告诉记者,2007年7月,全县在实施“五县”大石山区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过程中,村里把原来的一条机耕路拓宽为通村四级砂路,当时没有考虑周全,没有对水渠采取任何保护措施,导致中间一段被泥土填埋。过去肥沃的农田变成了“望天田”,水稻种植灌溉用水年年成问题,特别是近两年来,天气干旱,即使少部分村民抢在天下雨时抢种下秧苗,但也很快就干死。为此,村民们干脆改种玉米过日子。
“为了能让农田尽早恢复灌溉,村民们连年向上级反映情况,也在人大代表提案中提出,但是长达5年多的等待后,最终还是没有反响。”覃伟明说。
针对棉山村水渠修复情况,记者采访了大化县水利局。该局副局长韦华振表示,棉山村水渠被泥土填埋,失去了引水功能,造成农田减产,水利部门早已重视,并作出了规划设计,估算重新修筑需要资金30万元。近几年来,上级部门一直没有下拨水渠修筑专项资金,导致棉山村村民反映的问题被遗留至今。
韦华振称,棉山村重修水渠项目现已列入县十二五规划“五小”水利工程实施项目。争取在今年9月份将此项目列入冬修水利第一批工程项目上报,待上级部门批复,明年可望实施。
新闻推荐
大化瑶族自治县旅游资源与垂钓资源丰富,是中国休闲垂钓产业发展最发达的地区之一。5月1日至5日,中央电视台体育频道《运动空间》游钓中国栏目组一行12人,...
大化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大化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