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讯
“路修通后,出行很舒心,群众也能方便地把山里土特产运到外面去卖,赚回不少钱,极大地改善了生活水平。”交通的变化让东兰县长乐镇英法村村委主任马尚平体会深刻。
在群众的印象中,地处偏僻的英法村农民生猪出栏买卖可用“猪坐轿子人走路”来形容。2010年,东兰县在英法村实施农村公路通村水泥路示范工程,不仅解决了当地1600多人的交通运输难问题,还为进一步开发当地美丽的英法梯田、神奇的长乐宫等自然景观打下坚实的基础,使当地富有民族特色的蚂拐节变得更加热闹。
英法村的变化也是交通建设加速东兰老区经济社会发展的一个缩影。
“公路通,百业兴。对于山多地少,出行不便的东兰而言,经济要发展,交通要先行,加快交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为东兰经济发展插上腾飞的翅膀。”该县县委书记韦绍仕深知交通对东兰发展的重要性。
“十一五”以来,该县抓住自治区继续实施交通发展优先战略、被交通运输部列为“全国第三批农村公路建设示范工程单位”等机遇,将大举修路作为振兴东兰经济的突破口来抓,把实施农村公路建设作为“便民、富民、亲民”的民心工程来抓,县财政每年拿出1500万元配套经费,用于农村公路基础设施建设。据统计,“十一五”期间,该县实施公路水路交通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共200个,总投资达11289万元,截至2011年底,全县公路里程达1146公里,其中二级公路70公里、三级公路141公里、四级公路867公里、等外公路67公里;全县实现了14个乡镇全部通沥青(水泥)路,147个村委会全部通公路,131个村委会通等级公路,65个村委会通沥青(水泥)路;全县红水河通航里程115公里,建成107个生活和货运码头,形成了县乡村相连、陆路水路互通的交通网络。
今年,该县农村公路建设势头不减,全年获建制村沥青(水泥)路里程89公里,总投资4800多万元,是全市获得通建制村沥青(水泥)路建设项目资金最多、里程最长的县份。该县围绕“五大工程”,抓住开展纪念韦国清诞辰100周年活动契机,全力推动交通建设上档进位,目前,该县通往韦国清、韦杰等五位开国将军故居的通村水泥路和计划投资6300万元的城东大道升级改造工程均已动工建设。
“东兰将以‘将军故里农村道路改善工程\’为切入点,推动全县147个村在‘十二五\’期间全部通水泥路。”该县县长黄贤昌表示。
建设是发展,养护管理也是发展。该县按照建管养并重原则,做到“三个纳入”,即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政府议事范围,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资金纳入财政预算,将农村公路管理养护工作纳入乡镇年度绩效考评内容。财政按每公里每年1500元的标准下拨村路养护经费,保证建设管理、养护齐头并进,发挥交通服务地方发展的长久功能。
路网建设不断完善,有效推动了该县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近年来,该县新增个体运输户520多户,新增汽车841辆、营运船舶83艘,板栗、中草药、香猪、三乌鸡、油茶、八角等农副土特产品畅销全国和海外,大大促进了当地农民的经济收入。今年上半年,东兰地区生产总值同比增长4.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同比增长15.8%,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9.9%,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同比增长10.7%,旅游社会总收入同比增长51.9%。(刘廷智)
新闻推荐
东兰讯
当听到胡锦涛同志在十八大报告中提出“建设生态文明,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给子孙后代留下天蓝、地绿、水净的美好家...
东兰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东兰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