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兰讯
“请有意投资开发红水河的企业都做好近、中、远三期规划书,经专家可行性评估和县四家班子讨论后定。”3月6日,东兰县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副县长罗荣辉在听取该县旅游局汇报多家客商想投资东兰红水河旅游项目时说。
在3月5日召开的全县旅游产业开发会议上,该县县委书记韦绍仕也强调指出:“东兰旅游产业要从高起点规划、高品质融合、高标准投入、高端人群引入5个方面着手,打造一流旅游目的地。在招商引资工作中做到‘商中选优商,资中引强资\’,促进东兰旅游产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
这标志着东兰高瞻远瞩,对旅游这块“璞玉”正在精心挑选“能工巧匠”来雕琢!
曾几何,东兰旅游资源得天独厚,却藏在深闺无人识。该县境内革命遗址众多,被誉为“没有围墙的革命博物馆”,但在《2004—2010年全国红色旅游发展规划纲要》所划分的全国12个红色旅游区、30条红色旅游精品线路、100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中没有东兰;民间收藏铜鼓达612面,被誉为“世界铜鼓之乡”,铜鼓却在广西都敲不响;百岁老人146人,占全县人口比例为十万分之五十,是世界长寿之乡评定标准的7倍多,但“长寿现象”却被忽视;红水河过境115公里,青山绿水风光迤逦,专家誉之为“被遗落在人间的一块旅游奇葩”、“广西的又一桂林山水”,却鲜有人知……
东巴凤基础设施建设大会战后,发展旅游产业成了该县历届领导的共识。从那时起,该县从零起步,在全县范围内进行旅游资源调查,摸清家底,然后对可开发资源进行分析整合、策划,形成了《东兰旅游总体策划》。并于2005年至2007年启动实施红色旅游,2007年至2009年启动实施铜鼓文化旅游,2009年至2012年启动实施长寿养生旅游。
这期间,为扩大影响,该县先后举办了“东兰红水河钓鱼比赛”、“东兰国际自行车越野赛”、“东兰县板栗文化旅游节”、“壮族蚂虫另节”、“三弄瑶族乡祝著节”、“首届东兰国际铜鼓文化旅游节”、中央电视台“寻宝——走进河池”、“万名青年重走红军路”、“九九重阳节祝福大典”、“纪念韦拔群诞辰115周年”、筹办“纪念韦国清诞辰100周年”等重大活动和节庆,使红色、铜鼓、养生三大旅游品牌全面打响。
红色旅游走向全国。几经努力,2011年初,东兰烈士陵园、广西农民运动讲习所旧址列宁岩、红七军前敌委员会旧址魁星楼、韦拔群故居、韦拔群纪念馆等5处革命遗址和纪念地,被增补列入全国红色旅游经典景区第一批名录,同年底,由上述5处景点整合形成的“东兰红色旅游区”,被全国景区评定委员会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
铜鼓文化成广西旅游新名片。该县抓住中央提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政策,大力挖掘铜鼓文化,被国家文化部授予“中国民间(铜鼓)艺术之乡”称号,并把东兰确定为“铜鼓文化生态保护区”。随着东兰民间铜鼓收藏馆建成开放,三弄原生态瑶族铜鼓民俗村和红水河铜鼓风情村项目全面启动,铜鼓制造厂研发和生产,东兰铜鼓文化旅游作为独特的文化明片,挺进世界旅游市场,成为广西民族文化旅游的新亮点。
长寿养生“吸金”20亿元。2010年春节,国务院总理温家宝视察东兰等县时,题赠“山青水秀生态美,人杰地灵气象新”,这是对东兰生态建设最好的评价,同时也为东兰生态养生产业指明了方向。2012年,该县被评为“中国最佳绿色生态县”、“中国最佳养生休闲旅游目的地”、“中国十佳最美乡村”和“中国长寿之乡”称号。目前,已有3个5亿元以上生态养生项目落户东兰,即投资6亿元的月亮河长寿村全国异地养老基地,投资5亿元的红水河铜鼓风情村,以及投资9亿元的红水河拉甫养生新村项目。
红水河开发方兴未艾。该县依托红水河打造自然山水观光游、铜鼓文化探秘游、民族风情体验游、绿色生态养生游、假日垂钓休闲游等,正吸引内地客商、港澳台客商、东盟客商聚焦红水河,为争取开发权各展神通。目前,前期开发的坡豪书院已对外经营,坡豪红水河连藏文化度假村一期工程已完成主体建设。
近几年,东兰做足红色旅游、铜鼓文化、长寿养生和红水河开发4篇文章,给老区经济社会带来了全方位的变化。据统计,2012年,该县接待游客63.35万人次,同比增长25.7%;实现旅游社会收入5.03亿元,同比增长50%;完成旅游固定资产投资1.65亿元,同比增长37.65%。
(刘廷智
黄
敏)
新闻推荐
东兰讯
又值一年春耕佳季,东兰县人民法院紧紧结合农事季节,充分发挥审判资源优势,将审判执行工作与服务“三农”发展相结合,对涉农案件开展快立、快审...
东兰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东兰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