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河池 今日宜州 今日南丹 今日天峨 今日凤山 今日东兰 今日巴马 今日都安 今日大化 今日罗城 今日环江
地方网 > 广西 > 河池市 > 今日东兰 > 正文

藏在民族节庆里的河池农耕文化本报记者 韦玉厦 文/图

来源:河池日报 2020-03-26 08:07   https://www.yybnet.net/

莺飞草长春来到,

农家田里忙操劳;

今朝播种一粒子,

明日收获谷堆高。

在东巴凤一带的田间地头,这首描述春耕生产的山歌,在“一手抓好疫情防控,一手抓好春耕生产”的特殊时期唱起,别有韵味。一年之计在于春,一年好景在春耕,让我们沿着这首因劳作而唱的山歌,去探寻根植在河池这片热土的农耕文化。

农具,农耕劳作的农民智慧

河池是一个地形多样、结构复杂,山岭绵亘,岩溶广布的地方,是举世闻名的中国西南喀斯特地区之一。这片凹凸不平、粗糙悭吝、贫瘠困苦的土地,却居住着壮、汉、瑶、苗、侗、仫佬、水、毛南等八个世居民族。3.35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现有430余万民众,由于多山少地,河池各民族人民对土地极为珍惜。

在瑶山之巅,绳子一样的垄沟,碗瓢一样的土窠,就是瑶民赖以生存的土地。当年,瑶族的祖先就手执石刀石斧、青铜铁器等工具,开山劈石,在贫瘠的山间砍树造屋,开荒种田,用刀弓箭弩,在密林间捕获猎物,过着刀耕火种的艰难生活。他们在仅有的土地上种植庄稼,收取微薄的粮食,为了提防鸟兽的破坏和偷食,于是他们发明了铜鼓用于驱除鸟害、保护果实,后来也由此诞生了密洛陀神话传说。

然而,恶劣的生存环境并没有使河池各族人民屈服,而是发扬了战天斗地的精神,在草莽古山中开荒造地,种植庄稼,硬是繁衍生息了下来。环江、都安、河池等地的梯田,就是壮族人民征服自然的奇迹。

如今,在河池的不少农村,大年初一起床后,农民便将犁头、锄头、镰刀、铁铲等所有的生产工具聚集家中,由家中的女主人为其贴上红纸或者拴上红布条,这是农家对劳动工具的呵护与崇拜,也是对一年五谷丰收的期盼。

如今,传统的农具已逐渐被小型农业机械替代,但随着农耕文化日益被重视、传统民间工艺逐渐被挖掘整理,传统农具演变成为民间工艺品,呈现在各县(区)博物馆和各种旅游景点的展台。在一些大型文化节上,不仅有专门的农具实物展示,还有农具使用竞技活动,如扭扁担、板鞋竞速、挑担子比赛等。

在河池境内,近年来出土不少新石器时代的石器和铁器工具。这些远古时代的生产工具,见证了河池先人的生活,时隔几千年风雨后,现在又静静地躺在历史博物馆里,供子孙后代凭吊和瞻视。目前,收藏和展示农具实物、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制作农具艺术品、在相关的节庆活动中展示并利用等,成为传统农耕生产工具的主要保护与利用方式。

祭祀,农耕不可或缺的仪式

河池农耕文化的各种表现形式大都具有娱神、娱人的功能,各种农耕文化活动都极具民间性,强调大众的参与性,这些文化活动极大地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丰富了农民的文化生活,宣泄了农民在生产、生活中的苦难情绪。

在河池,开耕和播种被视为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开春时节,人们通过选择吉日,才能开耕。记者在东兰县切学乡境内了解到,开耕这天,家庭主妇一大早就会蒸上一锅糯米饭,煮好数个“红”鸡蛋,找到一株镰刀草,用糯米将红纸粘在草梗上,用竹篮将准备的东西装好,提到田边。主持开耕仪式的人,将镰刀草插在田头,说上吉利话语,再象征性地下犁和撒下第一把种子,回到田坎上。当天,凡是参加仪式的人,一起将糯米饭和鸡蛋吃光。据了解,东兰、巴马、南丹、天峨等地均有开耕仪式,形式大同小异,但均为祈祷五谷丰登、幸福安康。

在大化瑶族自治县七百弄乡,每年三四月份就有“练塘”习俗,已有千年历史。据当地村民介绍,因为大山处处是漏斗,缺水非常严重,每年初春时节,村民们为避免村庄水塘里的水向地底下渗漏,确保当年有足够的塘水从事生产生活,大家会不约而同地拿来木槌、木舂等工具,捶、舂塘底及塘围,有的甚至利用牛马反复耙塘,使池塘更牢固,增强蓄水功能。

在宜州区及周边地区一带的广大农村村民仍然保留“做社”的遗俗,“做社”亦名“结社”。“社”为传说中的土地之神,祭社为对土地的自然崇拜,自夏代即已流传至春秋时期,各地都于立春、立秋后第五个戌日举行祭祀,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六畜兴旺、人丁平安。这在《诗经》《礼记》等古籍中均有记载。据西汉《淮南子》记载,每逢社日,四邻结社祭祀社神,占卜来岁丰歉,伴以歌舞,并一起聚餐。

根据《巴马瑶族自治县志》记载,盘阳一带沿河两岸的壮家人传统上有爱牛、护牛、敬牛的“牛魂节”活动,每年春种和双抢结束,各家各户会把牛栏清洗干净,洗去牛身、牛脚上的污垢和黄泥,然后给牛戴上一朵大红花,并喂上新鲜的草料、新的米糠和五色糯米饭,“慰劳”辛苦的牛。还在牛栏边上,用酒肉米饭祭牛神,赎牛神,祝愿他们强壮肥胖,祈求五谷丰登。

有的地方则是在每年农历四月初八举行仪式,这一天,也被称为“牛王节”或“敬牛节”。据史书记载,汉族直至南北朝时仍规定严禁宰杀耕牛,违者以犯法论处,这再次说明牛魂节和农业民族爱惜耕牛、保护生产力有关。牛魂节是为了牛而设立的节日。人们尊敬自然、生物,和它们和谐共处,是人们的智慧,是一种民族文化的呈现,同时也是现代人值得学习的一种爱护动物的方式。

升华,农耕文化的蜕变之路

河池旅游业的发展给农耕文化注入新活力,河池市按照全域旅游、“旅游+”“+旅游”的发展理念,打造乡村文化生态旅游,东兰、南丹等农业示范基地,更是以稻田艺术景观方式拓展了农业多种功能,带活了特色品牌产业、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有效带动农民增收。

河池是一个多民族杂居的地方,河池的农耕文化一直强调尊农重农,主张顺天而行顺地而为,倡导和谐和睦,在历史长河中,各民族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有形”文化遗产和“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近年来,当地党委、政府和民间社会团体,根据实际,充分利用民族传统节日文化资源,发展民族地方的旅游文化产业。目前,壮族蚂拐节、仫佬族依饭节、毛南族肥套文化等具有特色民族文化的节庆活动,均于2005年6月,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

记者通过查阅《广西河池非物质文化遗产荟萃》《河池地区民族概览》《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总体规划(2015——2029年)》《风情河池》等资料书籍,对以下几个与农耕文化息息相关的重点传统民族节日活动进行整理汇总。

壮族蚂拐舞是壮族人民在长期农耕生活和稻作习俗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祀活动为载体的传统民间文化活动,主要流行于天峨县岜暮乡和六排镇的纳洞村、云榜村、纳州村、都隆村及东兰县、南丹县红水河沿岸的壮族村寨,大量的原始农耕信息在蚂拐祭祀活动中通过歌舞的形式保存了下来,其舞蹈的内容一般有“开场”“春耕”“夏种”“秋收”“冬藏”“迎春”6个部分。2007年1月,被列入第一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壮族打扁担(壮语叫谷朗,又名打鲁列),目前主要流传于都安瑶族自治县境内的安阳、澄江、高岭、地苏和保安等乡镇,是壮族人民庆祝年节的一项民间娱乐活动。唐人刘恂所著《岭表录异》曾记载,相传古时壮族先民用舂米木杵敲击木臼的背面自娱,后因木杵笨重,不易舞弄,木臼亦较难搬动,遂改以扁担击打凳子娱乐。壮族打扁担点子复杂,变化多样。其动作模拟农事活动中的耙田、插秧、车水、割禾、打水、打谷、舂米、织布等。2007年5月,被列入自治区级民间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分龙节”是毛南族人民一年一度盛大的传统节日。是环江毛南族人民在长期农耕和稻作传统中形成的以娱神、娱人为内容,以歌舞、祭仪活动为载体的传统节俗文化活动。这个节日一是祭拜神龙、玉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二是祭奠三界公,三界公传说是毛南民间饲养菜牛的创始人。“分龙节”是毛南族各种宗教活动的汇集,大量原始农耕祭祀礼仪通过“分龙节”活动得以保存下来。2010年5月,毛南族分龙节被列入第三批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地牯牛”作为壮族传统体育活动,流传于南丹县红水河沿岸的吾隘那地村一带,至今已有近500年的历史。不仅在“敬牛”活动时开展,在其他节庆日时也多开展。“地牯牛”活动充分展现了壮族人民的聪明才智,更是壮族人民在生产生活中的经验总结,只有爱护耕牛,发扬老牛精神,办好农业才能五谷丰登,国泰民安。“地牯牛”运动在2019年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运动会表演项目竞技类比赛中荣获三等奖。

新闻推荐

东兰县纳合村: 注重发展党员 建强基层堡垒

东兰讯近年来,东兰县紧紧抓住村级发展党员这个难点,解决好农村发展党员工作的瓶颈问题,涌现一批发展党员工作成效突出的村。...

东兰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东兰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

相关推荐:
猜你喜欢:
评论:(藏在民族节庆里的河池农耕文化本报记者 韦玉厦 文/图)
频道推荐
  • 硬地上铺砂子种草植树业主质疑小区绿化造假 事发柳州市颐和家园小区,林业园林部门称不符合绿化规范已叫停施工
  • 钦州港海关与钦州港同频共振10年 建设国际一流港口 打造对外开放高地
  • 万亩茶山变“金山”
  • 产业旺 乡村兴
  • 容县群众体育 风景这边独好
  • 热点阅读
    文牧野: 我一直追寻着真实与真诚... 王阳:《人世间》让人思考什么是活着... 国潮那么潮
    图文看点
    乡里乡亲
    张庭夫妇公司被认定传销 举报者:担心... 电影《花渡好时光》定档 回乡青年演... 从《少年》《下山》《踏山河》到《孤...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