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进入古稀之年的韦俊宁在工地上老当益壮。
人生七十古来稀。人到七十高龄本应安享晚年。但都安瑶族自治县保安乡上镇村76岁的韦俊宁老人,为了修通往山外的道路,不仅在古稀之年捐助自己积蓄多年的5000元养老钱,还老当益壮,主动担当起修路“总指挥”的重任,率领15个村屯的乡亲夜以继日地奋战在修路工地。
1937年12月出生的韦俊宁是土生土长的保安人,一辈子都生活在大山深处交通不便的弄律屯,用双肩从山外背驮进山的物品可以用吨来统计,切身感受到交通不便给当地群众生产生活带来的影响。“修通这条路是生活在这里村民们祖祖辈辈的梦想,多少年来,我就有修筑通向山外道路的欲望,但由于受到经济条件的制约,心有余而力不足。”韦俊宁说。
追寻韦俊宁的人生足迹,发现他一辈子都没有离开过家乡的土地,在保安中学初中毕业后,就回到家乡参加农业生产,成为一名地地道道的农民,并当起了村民兵营长。
1962年,韦俊宁经乡卫生院的培训,获得了乡村医生资格证,成为一名“赤脚医生”。多年来,他奔波在缺医少药、交通不便的大石山深处,为群众提供医疗服务,深受当地群众的喜爱和拥戴,成为周边村寨家喻户晓的“土医”。在多年的行医生涯中,韦俊宁以患者为亲人,只要接到病人家属求医的信息,他不管白天黑夜、刮风下雨,都会在第一时间赶赴患者家中,遇到付不起药费的村民,他就免收或记账,什么时间有就什么时间给,但几乎没有任何一户村民“赖账”。
几年前,韦俊宁的儿子接过老人“赤脚医生”的班,赋闲在家的韦俊宁经常徘徊在村民出山的唯一一条羊肠小道上,看着肩背生活资料进山、出山的村民,内心萦绕着久久挥之不去的筑路情愫。2011年春节前的一天,他在山路上看着4个身材健壮的村民抬着一头100多公斤重的生猪去村外卖,虽然当时气温很低,但抬猪的村民都是汗流浃背……此后,这一幕多次在他梦中出现,令他心底隐隐作痛。春节期间,一位外出打工的村民带着女朋友兴高采烈地回家过年,但大年初二,女孩就因为交通不便、经济落后原因而离开,再也没有回来。这件事再次深深地刺激了韦俊宁,组织村民修路的念头再次“油然而生”。
2011年7月,正在房前纳凉的韦俊宁,看到村民在火辣辣的太阳下,肩背重物行走在进山的小道上,使他再次萌发修路的欲望,当即和周边的几位村民一起,对出山的路进行勘查画线,10多天后,修路工程因没有资金支撑而“夭折”。韦俊宁心里很“受伤”。
2012年春节,趁着外出务工人员返乡过节的机会,韦俊宁穿梭在弄岽、弄仑、弄律等村屯之间,广泛征求村民对筹资修路的意见。未曾想,竟然得到了沿线250多户群众的一致支持。初步商定弄仑、弄律、弄费3个屯群众各筹集资金5000元,作为修路工程的启动资金。外出务工人员只要能请假的,都自觉留下来参加修路。今年3月初,修路工程进入实施阶段,居住在这里的群众祖祖辈辈修路的梦想有了变为现实的可能。
从弄岽屯到弄律、弄费屯的山路距离约5公里,由于这条路位于大石山区腹地,沿途山陡路险,施工难度非常大,需要的爆破物品也很多,即便由群众义务投工投劳,每公里概算大约也需要10多万元。2万余的集资款不过是杯水车薪,但这里的群众在韦俊宁的带领下,还是迎着困难开始夜以继日地奋战在悬崖峭壁之间,修筑属于他们的发展之路、 希望之路、幸福之路、 致富之路。
3月开工以来,韦俊宁每天都是迎朝阳、踩晚霞,奔波在修路工地上,渴了就喝附近水塘的水,累了就地找个树荫休息,饿了就在工地边支起锅灶……他的活力、他的干劲,根本就无法与他的古稀高龄联系到一起。
随着工程的开工建设,资金链随时都有可能绷断,工程也随时都有再次“夭折”的可能。为了节约开支,村民们放弃雇佣大型挖掘机施工的想法,所有工作都要靠双手来完成,工作量和工作难度之大,常人难以想象。为了维持工程进度,各村屯的群众想法设防为修路筹借资金达6.5万余元,作为修路工程指挥长的韦俊宁更是首当其冲,不仅捐出了资金5000元的养老钱,还是筹借修路款最多的村民。
当记者问韦俊宁老人:“你既不是党员,也不是村干,为什么会这样为群众的利益着想,还在修路中任劳任怨、争做表率呢?”韦俊宁老人说,他的大哥1949年6月牺牲在解放战争的战场上,由他抚养长大的侄子后来也到部队服役,1968年8月牺牲在广东汕头海潮救援工作中。他不能给两位烈士的形象抹黑,付出不图回报,奉献不计报酬是他的家风,能够早日修通这条路,让乡亲们生活的幸福指数更好,就是对烈士最好的回报。
新闻推荐
要贷款先出钱买块“牌子” ■都安县妇联要求,获得小额贴息贷款3万元以上农户,须花160元购买“示范牌” ■针对农户质疑,县妇联回应称,制作牌匾是为方便对农户进行
妇女小额担保贴息贷款,是一项扶持城乡妇女创业就业的惠民政策。但在都安瑶族自治县,这项政策执行过程中却遇到一些质疑声音。日...
都安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都安瑶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