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传统的扶贫开发到开发扶贫,从“整村推进”到“整乡推进”,从基础设施会战到“扶贫产业会战”……今年以来,河池的扶贫工作,无论是从思路转变上,还是从扶贫方式上,都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这一根本性变化,源于河池在新一轮扶贫工作中,仍然为全国、全区扶贫主战场的客观实际;源于在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战中,全面解决162万贫困人口走上脱贫道路的迫切需要;源于市委、市政府大力推进“五大工程”,实现富民强市、构建幸福河池的时代要求。
在上一轮扶贫开发工作中,重点是突破贫困地区基础设施落后的“瓶颈”。“十一五”期间,河池市通过实施基础设施大会战、“整村推进”扶贫开发等形式,基本解决贫困地区群众行路难、饮水难、上学难等问题。据统计,5年间,全市共解决了20多万农村贫困人口的温饱问题,解决了17.06万人的安全饮水问题。
虽然贫困地区群众生产生活条件得到了极大改善,但目前全市还没有一个能覆盖所有贫困地区的扶贫产业,贫困群众收入还主要依靠劳务输出或传统耕作方式,群众自身发展能力不强,贫困面大、返贫率高,扶贫工作任务十分艰巨。
思路决定出路,是一条铁的定律。在新一轮扶贫攻坚战中,市委、市政府号召全市干部群众要切实转变扶贫思路,把“扶贫开发”,转变为“开发扶贫”,要求以扶贫产业为基础,全面挖掘群众发展潜力,通过产业带动,大力推动扶贫产业规模化发展,实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目标。
在具体工作中,市委、市政府根据河池实现,提出了按照“转变思路、锁定目标、两段推进、基础提升、产业带动、能人带领、教科引领、保障支撑、易地发展、连片推进、生态维系、责任保证、机制建设”的工作思路,以“扶贫产业会战”形式,因地制宜培植发展核桃、油茶、火麻、香猪、瑶鸡、高淀粉红薯、桑蚕、糖料蔗等8大扶贫产业,逐步构建特色鲜明的优势产业体系。
为全面实施扶贫攻坚工作,河池市研究制定了《全市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行动计划》以及23个配套文件,集中开工了总投资5.33亿元的110个新阶段开发扶贫攻坚项目,部署全市连片推进核桃产业发展,全力推进大化瑶族自治县龙头企业带动,都安瑶族自治县有土或无土安置、园区带动、石漠化治理,河池市“整乡推进”大安乡示范区等开发扶贫模式。
今年4月,“整乡推进”大安乡示范区建设项目正式启动,这是广西首推的“整乡推进”扶贫试点。大安乡7个行政村中5个是贫困村,贫困人口9116人,2011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只有2978元。经过“整乡推进”开发扶贫,大力发展红心香柚扶贫产业,解决长期以来产业不形成规模、缺乏带动能力的难题。同时,全力做好村屯道路建设,统筹推进危房改造、农田水利建设、农村饮水安全解困等项目实施。计划用3年左右时间,全乡农民人均纯收入达5000元左右。
思路明晰,目标锁定。我们相信,在中央、自治区及社会各界的大力帮扶下,经过全市上下共同努力,2015年,全市“整村推进”的436个贫困村,农民人均纯收入能够达到5000元以上;到2020年,能够稳定实现全市162万扶贫对象不愁吃、不愁穿,保障其义务教育、基本医疗和住房的目标。
新闻推荐
“多么想念你,我的‘妈妈\’!祝你和弟妹们‘六·一\’儿童节快乐!”6月1日,在都安瑶族自治县三只羊乡小学,营养餐食堂工人韦练春收到这样一则短信息,这是当年...
都安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都安瑶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