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凤山,副县长、县水果局局长张武贵的名字与核桃连在一起。
作为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工程试点县,凤山石漠化面积达595平方公里。2000年,张武贵下乡调研发现,在石头缝里长出核桃树,不仅有盘根错节的根系和宽阔树冠,具有较强的水土保持和水源涵养功能,而且一棵30年的核桃树每年产果25公斤,为群众带来400多元收入。
从此,在张武贵推动下,凤山县确定了“山顶封育、山腰种核桃、山脚生产粮食”的石漠化治理方案,在全县大石山区发展核桃产业。2000年,在凤山县委、县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张武贵筹集专项资金,发动群众种植了核桃5300亩,成活率在95%以上。如今,该县核桃种植面积达10万亩,覆盖全县9个乡镇92个村2.6万农户,成为广西核桃种植面积最大县,今年初挂果面积1.9万亩,预计产量400多吨,产值1500多万元。
今年以来,核桃产业已经成为河池市“整市推进”的扶贫产业,按照规划,至2015年,全市核桃种植面积达200万亩。大规模种植核桃不仅能改善生态环境、遏制石漠化蔓延,而且已经成为河池市解决石漠化地区贫困群众长期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是国家石漠化综合治理试点县,该县立足县情,认真探索石漠化综合治理措施和办法,采取“山上封+山间草+村边树+村上牛”的治理模式,实施“桂牧1号”牧草种植推广,有效解决了石漠化固土保水的难题。2011年,该县下南乡古周村48户农户在山间大规模种植牧草养牛近400多头,出栏率100%,产值达198.5万元,人均增收近4000元。
在都安瑶族自治县,2600多户山区群众种植优良牧草5000多亩,示范圈养、半圈养山羊8万只。目前,通过示范户的带动,该县养羊业已向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
河池是石漠化严重地区,石漠化土地面积达85.2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25.4%;潜在石漠化土地面积114.7万公顷,占土地总面积34.2%。水土流失严重,旱涝灾害频繁,导致全市石漠化地区群众因灾致贫、因灾返贫现象十分普遍。
在新一轮开发扶贫攻坚战中,河池市探索出一条石漠化综合治理与开扶贫攻坚统筹规划、协调发展新模式,提出了“人下山,树上山,羊入圈,草绿地,药盖石,水蓄柜,土保持,民致富”工作思路,让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在改善生态环境的同时,让更多山区群众依靠生态产业走上脱贫致富道路。
新闻推荐
环江讯
8月16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看守所收到一封特殊的感谢信,信中流露出缓刑释放人员对看守所民警人性化管理的感激之情。...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