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杨
茜
通讯员
韦选耀)近年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紧扣党建服务民族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这个落脚点,强抓民族党建“五项工程”建设,唱响了少数民族地区党的基层组织建设“最炫民族风”。
各级党组织通过实施“书记党建工程”,实现书记职能回归,完成党建创新课题23件,在全县推广的经验做法6件;向党员群众“晒”书记党建承诺950多件、兑现承诺700件;实施“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党建工程”,104名贫困村党组织第一书记及后援单位筹资730万元,投入农村基层组织规范化建设,有力地推进农村基层党建水平的提高。
作为开发扶贫“整乡推进”示范点,环江县积极探索新一轮开发扶贫的路子,创新推行“开发扶贫百强党员能人培育工程”、“屯级党群联席理事会”和“党群结对三个一工程”,发挥党员能人、基层民主自治组织和机关单位在开发扶贫中的中坚作用,采取“党委搭台+支部引导+能人带动+产业覆盖”的模式,实施“百强党员能人培育工程”,涌现出一批致富能力强、有技术、会经营、素质好的农村党员能人队伍,发挥了他们领头雁的作用,产生了良好的带动效应和示范效果。
目前,环江县已共培育出特色产业党员能人1000多名,带动了2万多农民脱贫致富;已建立139个屯级党群联席理事会,通过理事会协调解决扶贫开发项目185个,整合资金1.9亿元,引进龙头企业3家,推进扶贫产业项目19万亩;以“万名干部入乡住村”、“红卡进百企千村万户”活动为契机,创新机关领导干部下基层结对帮扶模式,一个机关党组结对帮扶一个贫困村,一个机关党支部结对帮扶一个屯,一个党员领导干部结对帮扶一户困难群众,同时把领导干部和技术骨干的“红卡”结对联系到农村特色产业链和示范户。
环江县是多民族杂居地、移民安置点,从都安、大化等地移民安置人口达6万多人,为此,该县把基层党建工作与民族工作紧密结合,打造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县。思恩镇陈双村双龙片区是移民、少数民族混居点,片区内居住有毛南族、苗族、瑶族和壮族群众共89户306人。在该片区联合党支部的带领下,各族居民相处融洽、互亲互敬,大力发展增收产业,开展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活动。2012年,该片区人均纯收达4870元,片区内的“苗族芦笙舞”表演队还多次应邀到区内外演出。一年来,该县“和谐党建工程”的党组织共有21名移民党员当上村“两委”干部,调解民族矛盾纠纷171起,组织文艺联演活动4场次,为少数民族群众和移民群众办好事实事597件。
依托产业发展,环江县大力推行在产业链、产业协会建立党支部,通过抓党建促产业发展,共成立产业链、产业协会党支部9个。其中,环江毛苗瑶食品公司党支部,采取“公司+基地+农户”模式,带动3500名农民发展香猪养殖业走上致富路。据统计,环江的香米、香猪、香鸭、香牛、香菇等“五香”民族特色品牌产值达7亿元。
截至目前,环江县已培育桑蚕、糖蔗、养殖、农林产业加工等产业百强党员能人139名,共挂牌成立养殖、桑蚕技术培训、生态观光旅游“党员能人示范基地”36个;14个贫困村通过股份的方式建立了村集体经济,村级集体经济规模近600万元。其中,大才乡新坡村农民党员岑水岸,投资40万元建立小蚕共育基地,基地拥有桑园150多亩,提供100个就业岗位,年均共育小蚕1.5万张,产值300多万元,年纯收入达100万元,成为党员致富能人,通过他的带动,周边群众种植桑园3000多亩,产值3000万元。
新闻推荐
环江讯
“老板,这件衣服15块得不得?”“不得,最少20块!”“15块我要10件!”“看你也是个干部,怎么这么小气,算了,给你,给你!反正也准备收摊了。”耐不住“干...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