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授傩面制作技巧。新华社发
传授花竹帽编织工艺。 新华社发
铜鼓制作工艺精湛。新华社发 曾开宏 摄
傩面制作精彩传神。新华社发
花竹帽
花竹帽又称“顶卡花”,是毛南族青年的传情之物,其编织技艺于2010年6月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外形类似斗笠的帽子由竹子手工编制而成,造型美观,但工艺比较复杂,取材也较为考究。花竹帽的制作流程没有任何文字记录或图片说明,仅凭老工匠在直系或嫡系亲属间口头传授。目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积极组织开展花竹帽编织培训班,拯救毛南族这一珍贵的“族宝”。82岁的谭顺美老人是花竹帽编织的非遗传承人,一直居住在深山里,他希望有人能把这一手艺带出大山。
铜 鼓
广西是古代生产和使用铜鼓的重要地区之一,壮族是铜鼓最先的铸造者和使用者。铜鼓由青铜铸成,大小不一,工艺精湛。鼓面有浮雕图案,中心常配以太阳纹,边缘有蛙、龟、牛、马等立体装饰,鼓身有花纹环绕,栩栩如生,丰富多彩。
韦启初是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铜鼓铸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环江韦氏仿古壮族铜鼓铸造厂厂长。2002年,铁匠世家出身的韦启初经过多年的研究,重新掌握了失传近200年的铜鼓一次性成型铸造技术,使铜鼓铸造工艺得到恢复和传承。10多年来,韦启初不断提升铸造技术和工艺,研发民间铜鼓和具有少数民族特色的民族工艺礼品铜鼓10多个种类。目前,韦启初铸造的铜鼓小到直径8厘米,大到直径3.6米,已向区内外销售民间铜鼓1万多面,向上海世博会、中国—东盟博览会等大型活动供应民族工艺礼品铜鼓数万套。
傩 面
神秘的傩戏被誉为毛南族的“族宝”。原始古朴、风格独特的傩戏是毛南族的民间传统舞蹈,艺人在表演过程中经常戴着被称为傩面的木制面具。傩面一般高30厘米、宽20厘米,由毛南族艺人在民族口头文学的基础上依据个人想象创作,用优质木块雕琢而成,共有文、武、善、凶四大类72种面相。为了更好地保护傩面雕刻这一独特技艺,将傩戏更好地传承下去,居住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下南乡的谭圣慈等傩文化传承人,一直守候在大山里,全身心投入毛南族傩文化传承事业。
谭圣慈老人今年72岁,从22岁开始学雕刻傩戏面具,迄今,已经坚持了50年,他制作的面具因工艺精湛,造型优美,吸引了海内外的客人竞相购买。但是,却少有人学习面具的雕刻与制作。傩戏于2006年被列入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加大了保护力度,但因为面具的制作周期长、工序复杂等原因,仍无法吸引年轻人学习雕刻的兴趣。为了收到心仪的徒弟,传承这独到的技艺,谭圣慈决定免费收学徒,今年暑期,乡里有两名对面具制作感兴趣的男孩来到谭圣慈身边学艺。老人高兴地说:“我给他们讲很多故事,就是希望他们能对此提起兴趣,爱上木面雕刻,别让这老手艺失传了。”
新闻推荐
环江讯 自“营改增”试点工作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国税局加强组织领导,采取有力措施,加强“营改增”税款征收入库管理。截至8月底,该局首月“营改增”...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