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蜂蜜是良好的营养品,但生食野蜂蜜可能会造成中毒和死亡,知道这一点的人并不多。近日,记者就生食野蜂蜜进行调查采访时,大部分接受采访的市民均不知道如何正确生食野蜂蜜。有人说,甜蜜蜜的蜂蜜怎么会有毒?
惨痛教训历历在目
据河池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以下简称市食药监局)提供的资料显示,2006年至2008年间,河池市曾发生5起生食用野蜂蜜中毒事件,中毒人数24人,死亡7人。2009年至今,相关部门针对性地对食用野生蜂蜜行为进行预防宣传,河池市未再发生食用野蜂蜜中毒和死亡事件。
野蜂蜜真的有毒吗?2008年12月3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川山镇塘万村塘万屯发生一起因食用野蜂蜜造成3人死亡的事件。当天20时30分,该屯村民韦建猛在韦庆乐家吃饭。21时许,邻居韦轮机、韦朝宽来到家中,韦庆乐热情地招呼。席间,有人说酒有点苦涩味,如果能加点蜂蜜会更好喝。于是,韦庆乐与韦建猛拿着工具来到村后山的一棵樟树下采摘野蜂蜜,韦轮机和韦朝宽则在家中等待。不久后,野蜂蜜采回来了,4人一起食用。当夜,4人均出现头晕眼花、四肢无力、恶心、呼吸困难等症状,3人经抢救无效死亡。
2007年1月的一天,从东兰县移民到环江县长美乡的蒙氏两兄弟,在山上发现有一窝蜂蜜,两人边采集边食用,采完后带回家给家人食用。当天夜里,生食野蜂蜜的人均出现中毒现象,蒙氏兄弟食用过多经抢救无效死亡。
采取措施预防中毒
野蜂蜜怎么会有毒呢?据市食药监局专家介绍,自然界的植物可分为无毒和有毒两大类,入秋以后,绝大部分无毒植物花期已过,但此时正是有毒植物的开花季节,如雷公藤、断肠苗等,此时蜜蜂若采集有毒植物的花粉酿成蜜,多会混进有毒物质生物碱,人吃了这种含有毒素又未进行加工处理的生蜜,一般会出现过敏、气喘、皮肤出现斑疹或头晕、头痛、恶心、呕吐、腹泻、腹痛等症状,也可能造成人精神烦躁、易怒,影响睡眠,严重者甚至会因此中毒身亡,所以野生蜂蜜不能直接销售和食用。
每年秋冬季节,食药监局、疾控中心从不敢掉以轻心。一旦发生生食野蜂蜜中毒事故,食药监局立即赶到事发现场组织抢救,调查事故过程,疾病控制中心专业人员则取样化验,以确认中毒和死亡原因。然而,野蜂蜜并不是在食品市场流通的商品,多在偏远山区被食用,监管有一定难度。
据介绍,为预防食用野生蜂蜜中毒事件的发生,自2008年以来,市食药监局多次开展食品安全知识宣传活动,针对性地对食用野生蜂蜜行为进行预防宣传,每年秋冬季节利用报纸、电视等媒介发布预警通告,并印制通告张贴到村屯显眼处。而在环江县,该县食药监部门向全县10多万手机用户发送预防食用野生蜂蜜中毒宣传预警短信,还在主要街道、学校、人群密集场所等地悬挂宣传横幅、宣传标语、出刊板报墙报,营造宣传声势,不断提高边远农村群众自我防护意识。
野生蜂蜜乱食不得
2009年至今,河池市未发生食用野蜂蜜中毒和死亡事件,但并不意味着人们已不再生食野蜂蜜。那么,人们是如何食用野蜂蜜的呢?为此,记者随机对不同人群进行采访,得到的回答五花八门。
蒙贵家住巴马瑶族自治县东山乡乡下,对于如何食用野蜂蜜,他头头是道。蒙贵说,他们那一带有很多野蜂蜜,村民上山打柴时经常会碰到,也有人生食了野蜂蜜,但没听说过有人因此中毒,更谈不上吃死人了,“如果会发生中毒,那也是食量过多,任何东西吃得太多,肚子都会不舒服;再说,蜂蜜属于药用,把药用食品当作正常食品食用,不发生中毒才怪。”
家住宜州市德胜镇农村的杨文繁,每年都会在野外采回一两窝野蜂蜜,过滤后把蜂蜜装进瓶子。他说,野生蜂蜜很难找,家里老人孩子咳嗽了,吃过野蜂蜜就好了,没听说过食用后身体有不适反应,“政府部门说不准生食野蜂蜜,我认为夸大其词了。”
而家住河池城区的韦琦女士说,野生蜂蜜是上乘佳品,食用时用温水送服效果更好,“能保持原来的营养。”
到底如何食用野蜂蜜才正确?市食药监局专家称,蜜蜂采集植物花粉酿制的蜂蜜,尤其是秋蜜,必须经过制熟,并检验无毒后才能出售或食用。如市民自己购买了生蜜,在无法确保蜂蜜采集环节花粉无毒的条件下,即便是要食用,至少也要高温熬制。专家提醒,如果因食用野生蜂蜜发生中毒,可采用催吐、洗胃、导泻及洗肠急救,并及时送进医院治疗。
新闻推荐
毛南山乡县域产业升级版之糖蔗产业篇 做大“糖蔗蛋糕” 做强“甜蜜事业”
连片种植40亩糖蔗,总收入7万元,纯收入近5万元。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城北经济开发场移民吴永欢,2012年倾力投入糖蔗种植这一“甜蜜事业”,获得喜人...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