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暖风习习,阳光明媚。距县城约6公里,聚居着毛南族、苗族、瑶族67户313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陈双村毛南族移民点龙江组、苗族移民点双乐组、瑶族移民点东兴组,家家户户高挂红灯笼,门口贴上幸福吉祥的对联,显得分外亮眼,惹人注目,整个村寨处处洋溢着浓郁的节日气息。
传统年俗,加强移民群众团结和谐
2月2日,正月初三,上午9时许,龙江组的毛南族男女老少30多人站在村头,端着酒盘,唱着山歌:“今天客人到我屯,父母兄弟多高兴,交流感情多深厚,千年万代记心头。”喜迎附近的苗、壮、瑶等民族兄弟姐妹,从他们肩上接过酒坛、花猪、香鸭等。
据了解,陈双村原住民为壮族,上世纪90年代以来,陆续有毛南族、瑶族、苗族等库区或贫困群众迁居过来,逐渐形成多民族杂居生活、文化交融的局面。这些年来,迁居的各民族同胞与当地壮族群众在党和国家民族政策的正确引导下,和睦相处,共同发展。
当天,身着节日盛装的壮、毛南、瑶、苗等民族兄弟姐妹在龙江屯文化活动室前面篮球场上,有的跳着傩面舞,有的踏着苗族芦笙舞,有的跳着瑶族花棍舞,有的唱壮族山歌……吸引了来自县内外1000多名踏青游客驻足观看。
午餐时间到了,参加活动的各族群众相互敬酒祝福,慢慢品尝豆腐肴、香猪、香鸭、菜牛肉、魔芋等民族菜肴。不知不觉中,年宴将要结束,依依惜别中,毛南族兄弟姐妹端着酒盘,为苗、瑶、壮等民族兄弟姐妹敬返程酒。“朋友遍天下,内心很高兴,唱首离别歌,欢迎你再来。今日离别去,情比龙潭深,各族兄弟手牵手,共建美丽新家园……”歌声飘荡在和煦的春风里。
易地安置,促进移民群众增收致富
在陈双移民点,一条条级屯水泥路,一幢幢富有民族特色的小楼掩映在绿树丛中……
“双乐组有苗族群众26户90多人,是从驯乐苗族乡搬迁过来的;东兴组有瑶族群众10户40多人,是从东兴乡搬迁过来的;龙江组有毛南族群众31户100多人,是从下南乡搬迁过来。”该村党支书记覃炳录说,当初几年,由于习俗、语言等障碍,三个村寨彼此之间交流较少,经常为一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产生摩擦,有人将这种状况称为“小三国”。
在党的惠民政策引领下,村民之间交流不断深入,几个移民组之间的摩擦越来越少,原先曾有争议的水源处,现已修建了一个大水柜,并用水管接到各家各户。“如今,每个村民都会讲不同民族的方言,大家交流已不再是问题。”
村民韦美说。
为寻找适合移民发展新路子,当地党委、政府按照因地制宜,统一规划,宜种则种,宜租则租的原则,引导组织群众将移民屯内的耕地、荒山、荒坡等土地资源进行分类,形成“甘蔗、水果、林地”种植区。
“我们一家5口人,2013年种植甘蔗15亩,租地种桑4亩多,除去成本,全年纯收入大概有4万元吧。”47岁的东兴组村民赵梦良脸上洋溢着幸福的笑容。据了解,该移民片区1995年人均纯收入不足500元,2013年达到6000多元。现在,大部分移民群众家中都添置了现代家电,不同民族的群众还结成亲家。
固本强基,拓宽民族和谐团结渠道
“银蛇摆尾隐山外,金马扬蹄迎春来,兄弟载歌又载舞,共度春节喜开怀。雪压梅花朵朵鲜,霜打柿子个个甜,各族兄弟手牵手,共建美丽新家园。”
2013年12月,居住着壮、毛南、汉、瑶、苗、水、布依等多个民族共869户3208人的陈双村村民委员会被自治区党委、政府授予“自治区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荣誉称号”。
“陈双村人居环境复杂,要使各民族和睦相处,及时落实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引领群众发展产业、增收致富,就要强化村支部的领导核心作用。”这是该村党总支成员的共识。
去年10月成立的毛苗瑶片区党支部,建立以双乐组为核心,以东兴、高龙为辅的民族团结进步示范园。去年重阳节,片区党支部自行筹办了一场富有特色的“中国梦·民族情”大型文艺晚会,促进了民族间的融合,在县内外引起良好的反响。
该县加大农村基层基础设施的投入。现在,陈双村屯屯通路、通自来水,电视电话信号覆盖率达100%,3个自然屯建了篮球场、文化活动室、戏台,6个自然屯实现了屯内道路硬化,6个移民组实施了屯内建设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施工,屯内建筑风貌统一格局,环境卫生洁净美观。
稳定是农村各项事业发展的基石。据了解,2011年以来,陈双村通过建立村级党组织+片区党支部+屯级党支部+屯(片)级党群理事会的纠纷排查调处机制,推行党员和群众联解、片区和屯级联解、村级和镇级联解工作机制,定期召开联席工作会议,研究解决影响农村和谐稳定的新情况、新问题,全村形成矛盾纠纷大联防大联控网络,不断拓宽民族团结渠道,谱写民族团结新乐章。
新闻推荐
▲卢春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第一小学学生,爱好写作和绘画。在县里举办的征文、绘画比赛中,她曾多次荣获“特等奖”、“一等奖”,绘画作品《让座》还曾在《小...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