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当我翻开当年《河池日报》发给我的那本通讯员采访证,就像是见到了一位可亲可敬的老朋友。一页页已略泛黄的纸页上,似乎站立着一个刚毅、高大的身影。我衷心地感谢她,因为,她给了我自信,让我这个农村小伙追求到一位干部姑娘;她给了我力量,让我从地道的农民成长为一名国家公务员。
我是一个因家庭困难被逼辍学回乡的农民。在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边远的农村老家,不通路不通电,白天下地劳动,晚上没有娱乐活动,除了偶尔和邻里乡亲们喝几杯小酒外,大多时间都无所事事。
于是,我拿起笔,在煤油灯下把在农村看到的新鲜事写成新闻稿件,再步行3个多小时,到乡邮政所投给《河池日报》,结果都是石沉大海。但我并不灰心,继续笔耕不辍。
1993年1月,我写了一篇题为《寻梦记》的散文,再次抱着试试看的心理投给《河池日报》。没想到报社黄绍锋编辑竟然给我回信了,说文章结构不错,若文中再加上一两个情节,文章会更加好。收到信件后,我非常激动,立即按照编辑老师的指点进行修改。文章很快在《河池日报》上发表了。
后来,我把家里唯一的老母鸡卖了,用所得的钱订了一份《河池日报》,并且坚持天天看报,加强学习,认真琢磨自己稿件不被采用的原因,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1993年冬,家乡环江玉合村新屯农民韦美满,带领乡亲利用冬闲田大力种植蔬菜致富,我就此写了一篇新闻稿投出去。不几天,《河池日报》经过修改补充后竟在头版头条发表出来。打那开始,我对新闻就有了偏好,觉得写新闻既可以练笔又可以增长知识,并且每篇3元到5元的稿酬也可以添补家用。
1994年,为提高自己的新闻写作采访能力,在县委宣传部的关心支持下,我第一次到县城参加全县新闻培训班,聆听《河池日报》韦孟生编辑的辅导讲课,我当时的写作技巧和捕捉新闻的敏感性得到了很大提高。当年,我以在《河池日报》发稿31篇的良好成绩,获评《河池日报》年度优秀通讯员,并且获得报社颁发的通讯员采访证。从此,我更加热爱《河池日报》并积极为之投稿。
1995年5月,《河池日报》的一位忠实读者、还在南宁就读的一位女中专在校生给我来信,说经常在《河池日报》上看到我发表的文章,现在即将毕业分配到环江工作,愿拜我为师。我兴奋极了,一个整日和牛马打交道的人竟然也可以成为人师。我不断为自己打气,鼓起勇气和她交往。后来,她分配到县城附近的一所学校当教师。我就经常给她看我的《河池日报》通讯员采访证和在《河池日报》发表过的文章。她更是钦佩不已,经常邀请我这个“乡巴佬”进城到她的学校采访并“指导”她采写稿件。一来二往,我们就真的擦出了爱情的火花。成为我的妻子后,她鼓励我在边务工边写稿的同时,要积极参加自学考试,并死心塌地地相信她的男人——《河池日报》的一名通讯员总有一天会有出息的。
2004年,我自学取得大专文凭,这时,《河池日报》刚好刊登出全区招收公务员的简章。我看到环江法院办公室要招一个秘书职位。妻子鼓励我报名碰碰运气。报名那天,县人事部门和用人单位看见我的《河池日报》通讯员采访证和在《河池日报》发表过的文章,很是高兴,鼓励我一定不要错过这个机会。后来我真的如愿了。
21年来,由一个农民到河池日报通讯员,再到公务员,我几乎都是与文字打交道。虽然在工作上没干出惊天动地的业绩,但我很知足。我到法院工作的九年时间里,虽然平时工作很忙,但我仍坚持给《河池日报》写稿投稿,且几乎年年被评为《河池日报》优秀或先进通讯员,因此得到法院领导的肯定,先后获得全区法院先进个人、河池中院两次记个人三等功等近100次区市县的奖励。我的身份也在不断改变,从办公室秘书到办公室副主任、再到专门负责新闻宣传工作的中层领导。
回望二十一载风雨路,我与《河池日报》结下了深厚的感情和难以诠释的情结。我要礼赞《河池日报》,她是我的挚友和知音,更是我逐梦路上最美的太阳。
(作者单位:环江毛南族自治县人民法院)
新闻推荐
河池深挖特色做优公共文化事业 已有364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投入使用,成立了村屯业余文艺队760支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成为广西首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本报讯
(见习记者
罗艳江)
丰富多彩的博物馆、功能齐全的文化站、实用有趣的农家书屋、自导自演的村屯业余文艺队……近年来,河池市不断加...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