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池日报》走过了30年的年华,我自始至终都陪伴着她,其痴迷程度直到今天,都令我难以割舍。
我和《河池日报》可谓是“一见钟情”。1982年,我在一个偏僻小镇的村级小学担任代课教师。1984年,我无意中发现了镇邮递员送来的一份《河池日报》试刊,或许是乡下的寂寞,或者是生活过于单调,对这份带着浓浓墨漆味的小报,我既感到好奇新鲜,又倍感亲切。对开四版的小报,内容却很丰富。身边熟悉的故事经过作者撰写和编辑、记者的琢炼,成了精彩的文稿。
虽然,明知是周二、周五出报,我还是每天都翘首以盼,期望邮递员的到来。当时,报刊是通过唯一一辆班车寄来,乡下邮电所职工如果没有及时到站接收,报纸很可能来去几天停留在车内。报纸第一天送到邮电所,第二天进行分拣,第三天送报下乡。送报员一个人,跑几个村又用上几天,报纸发到村、学校也就需要一个星期。
说来寒酸,那时我的月工资只有35元,不到公办教师工资的零头。学校没有订报纸,我自己对这份小报极度痴迷,因此,我几乎每天利用放学后的时间,急匆匆赶到10里外的镇邮电所先饱眼福,读报成了我的爱好。为了“讨好”邮电所工作人员,我每天帮他们分拣报刊,或到路边等候班车取邮件。有付出就有回报,自此,我有了进所看报的待遇。
在邮电所看报,已经满足不了我对报刊热恋的欲望。周末时间,还常常跑到红茂矿务局下金、朝阳、洞角煤矿图书室看报。一看就是一天。我在家是这样对报纸的迷恋,出县城或是金城江,看报照样是我的头等大事。环江图书馆、河池日报社办公楼下的阅报亭都留下我身影。
仅有两年初中文化水平的我,在代课教师淘汰制选优上一次次幸存下来。1989年,我考取了师范学校,进修学习两年。在学习之余,我尝试写稿,投稿到县级广播站、《河池日报》。在编辑老师的特别厚爱和关照下,偶尔也被采用几篇。此后的日子,写稿成了我的爱好,这期间虽没有什么重分量的稿件刊发,但也有近500百篇豆腐块稿子出现在《广西日报》、《河池日报》等区内外报刊、电台。1989年至1995年,我每年被县委宣传部、县广播站评为优秀(先进)通讯员。1993年至1995年,我每年被《河池日报》、《广西科技报》评为优秀(先进)通讯员;1997年在人才济济的竞争中,我凭借弱弱的笔试成绩加上优秀(先进)通讯员的加分考取进了国家干部队伍;1998年,我凭着对新闻宣传工作的满腔热情,被上级党委推荐到宣传工作岗位上。
今天我事业上的成就离不开《河池日报》的功劳,您是我永远的贴身朋友!
(作者单位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驯乐苗族乡人民政府)
新闻推荐
(上接第一版)石缝种出摇钱树河池是典型的石漠化地区,据不完全统计,石漠化土地面积350万亩,占全市土地面积...
环江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