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处大石山区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大安乡可爱村原来并不“可爱”,全村140户人家470多人,分散在35个弄场里,人均不到3分地。村党支书谭福勇要走完35个弄场,最快也要四五天时间。
现在的可爱移民新村,距离大安乡政府不到3公里,从弄场里搬出来的90户人家户户建起了两层半楼房,每人还分到5分水田和1亩旱地。可爱村另外50户人家也搬迁到县城区安置,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可爱村的变化,是2004年以来河池市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的一个缩影。
河池是集“老、少、边、山、穷、库”于一体的特困地区,是滇桂黔石漠化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多数贫困地区自然条件恶劣,人均不足3分耕地,群众居住分散,通水通路成本极高。多年实践证明,易地扶贫搬迁是从根本上解决群众困难的最好途径,既能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减少扶贫成本,又能为贫困群众长远发展提供良好的环境。
上世纪90年代,河池市大力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程,取得了卓越的成绩。截至2000年,易地扶贫搬迁移民达15.72万人,在环江、北海等市内外共建成74个移民安置场,其中环江接收从都安等地搬迁移民6.7万人。当时,全市移民基本实现了当年进点、当年住上新房、当年开发、当年解决温饱的目标。
从2004年起,市委、市政府按上级统一部署,深入实施新一轮易地扶贫搬迁工程,搬迁对象为:居住在自然环境恶劣,石漠化严重,不具备基本生产和发展条件的农村贫困人口;居住地远离集镇和村庄,水、电、路不通的农村散居人口;地质灾害易发地区的农村人口;居住在国家生态保护区的农村人口。
积极筹措资金,是实施易地移民搬迁工作的基础。长期以来,国家、自治区对河池市易地扶贫搬迁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据统计,2004年以来,河池市易地扶贫搬迁工程计划总投资8.77亿元,其中,中央预算内投资7.08亿元、自治区财政配套0.43亿元、县级配套1.25亿元,计划搬迁农村贫困人口13.8万人。截至今年9月,全市共完成投资7.12亿元,完成易地移民安置农村贫困人口2.14万户10.4万人。
在实际工作中,河池市积极探索和实践“有土安置”和“无土安置”两种搬迁模式,取得了丰硕成果,积累了扶贫经验。“有土安置”是把搬迁对象搬到公路边、山下集中安置,距离原住地近的可回原住地耕作,距离远的可调整土地进行耕作。“无土安置”则是依托城镇、园区等,在县城或者重点城镇、重点园区附近集中安置搬迁对象。
(下转第二版)
新闻推荐
本报讯(见习记者
杨天宇
通讯员
覃日泉)今年以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结合实际,大胆创新,把村务监督委员会作为提升基层组织建设水平、加强农村...
环江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环江毛南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