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7日晚,出嫁、流浪在外10多年,如今46岁的莫美邱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娘家——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明伦镇中亚屯。
莫美邱能回家,救助部门功不可没。因此,当回到久别重逢的亲人怀抱时,精神状态已恢复正常的莫美邱和她的亲人紧紧握住救助人员的手,温馨场景令人动容。
尽管年关将至,但河池境内仍有不少流浪乞讨人员,为让他们能像莫美邱那样回家,近日,市救助站公开登报为他们寻亲,并呼吁社会各界人士,如果认识这些流浪乞讨人员,请拨打救助电话0778-2283517,2289946告知有关情况,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尽快回家与家人团聚。
为流浪乞讨者登报寻亲
1月30日,市救助站在本报显眼位置,为27名流浪乞讨人员登出《寻亲公告》,“再过一段时间就是除夕了,希望此举能让这些流浪乞讨人员实现与家人团聚的愿望。”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谭孟群说。
据介绍,这27名流浪乞讨人员都是救助站或公安部门接到市民电话后找到或巡逻时发现的,他们大多患有智力障碍、聋哑、身体残疾等疾病,最小的约10岁,最大的约60岁。工作人员询问他们时,很多人都说不清楚自己的家在哪里,叫什么名字,有的能说出只言片语,有的则胡乱说一通。因此,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无法从他们口中了解到确切的情况,最后经由相关部门送往市救助站寻求自愿救助。
谭孟群告诉记者,从他们的衣着上可以初步判断出,除部分长期流浪人员外,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有家庭的,可能是因患有健忘症或没有识别能力而走失。
近期,随着年关来临,以及天气逐渐变冷,市救助站希望能联系到他们的家人,帮助他们早日回家。
据介绍,按照规定,如果公开寻亲仍没有找到家人的,他们将被送往福利机构进行社会救助。
1年救助3535人次
去年2月,河北省张家口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在巡逻时,发现了行为举止异常的莫美邱,最后送其到医院进行治疗。治愈后的莫美邱才能提供家庭住址,并告知相关情况。
据悉,莫美邱10余年前出嫁外地,后来由于患上精神疾病,不幸走丢流浪。多年来,莫美邱由于精神失常,常常露宿街头,过着流浪、乞讨的生活。“如果没有救助站给予我及时救助,说不定哪天冷死、饿死都不懂。”莫美邱说。
今年1月,为圆莫美邱的“回家梦”,
张家口市救助站的工作人员千里迢迢辗转护送莫美邱到南宁市救助站,再由该站护送至河池市救助站。1月27日晚,出嫁、流浪在外10多年的莫美邱终于回到了阔别已久的环江县娘家。
1月29日,梧州市救助站又送来了2名被救助人员:63岁行动不便的梁宜、31岁治疗后精神稳定的龙仁彩。经多方联系,两人分别为都安、罗城人士。次日,市救助站又马不停蹄地送他们回家。
据介绍,按照“自愿求助,无偿救助”的原则,近年来,河池市救助部门积极主动向救助对象提供服务,给流浪乞讨人员送去人文关怀和人道救助,对危重病人及时进行医治和护送返乡。去年以来,市救助站共救助3535人次,其中跨省救助40人次。该站工作人员甘当保安、保姆,让生活无着落的流浪乞讨人员度过最困难的时期,确保他们“不冷着,不饿着”。
被人们称为“寒冬中的火把”的救助站,这里几乎每天都在重复着一个个“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人故事,他们用关爱为流浪乞讨人员撑起一个个“临时的家”。
温情背后的无奈
据介绍,流浪乞讨人员中确实有人身处困境,这些人也有“回家梦”。作为临时救助机构,救助站有责任帮他们渡过难关。然而,在人道救助的温情中,救助站也面临着诸多难题。
一方面,救助站对流浪乞讨人员只能劝导,没有强制管理权。由于部分流浪乞讨人员生性懒惰,家庭贫困,宁愿过着自由流浪的生活,也不愿意接受救助。因此,要让流浪乞讨者接受救助,不仅需要物质救助,更要从思想上教育引导他们增强自救意识,教给他们一些谋生的手段和本领,流浪乞讨现象才会减少。
另一方面,由于河池市是欠发达地区,救助资金只是“杯水车薪”。而现实中由于存在职业“骗助”甄别难,导致部分“骗助”者、职业乞丐“老赖”频频“登门造访”,给救助部门带来很大的困扰和无奈。
据介绍,近年来,尽管救助、打击力度日渐加强,但市民在街头仍然可以看到流浪乞讨儿童的身影。究其原因,就是社会关注度不够,相关部门没有健全监督管理机制,共同帮扶流浪乞讨人员回归家庭的社会氛围没有形成。
因此,救助流浪乞讨人员,必须“授人以渔”,形成一个由民政、公安、城管、财政、卫生等多部门共同组成的救助体系,各部门密切配合,齐抓共管,“织就”一张全方位立体式的救助新网络。
新闻推荐
环江讯
“这帮大学生,法律知识很丰富,一下子就把困扰在我心头的疑问给解开了,彩虹桥行动真不错……”2月1日,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城南社区覃阿姨对返乡大...
环江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