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凤土城位于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龙岸镇龙凤村土城屯。土城“生”于何时,有关文献中均称“建置沿革无所考”,龙岸镇文化站站长石江在其《龙岸土城》一文中亦认为:“古土城建于何时,为何而建,至今仍是个谜”。今年7月,罗城县文物工作人员经过认真实地调查研究,终于揭开了龙凤土城的“生日”之谜。
要想解开龙凤土城的“生日”之谜,我们必须从中国古代州县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说起。中国历史上州的设立始于西汉,实行州郡县三级的地方行政管理制度。东汉时,州成为地方最高一级行政机关,州领郡,郡领县,魏晋南北朝因之。隋代撤销郡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州直接领县。唐“安史之乱”后,地方行政格局由州县两级制变为道、州、县三级制。宋代取消道一级地方行政区划,将全国分为若干路,出现了路、州、县三级地方行政管理制度。同时,将京师及陪都城内之县定为“赤县”,城外为“畿县”,其余的县分为望、紧、上、中、中下、下六个等级。民四千户以上为望县,三千户以上为紧县,二千户以上为上县,一千户以上为中县,千户以下至五百户为中下县,五百户以下为下县。元代的地方行政级区划为行省、路、府、州、县。明代的地方行政制度实行的是省、府(直隶州)、县(属州)三级管理制度。明代的州分两种,一种为直隶州,直属布政司,地位同府,一种为府属州,又称散州,地位同县。
从史料记载来看,龙岸州下辖金鸡县,是州领县的地方行政管理模式。它不可能“出生”于汉至南北朝时期,因为这一时期的州是地方最高行政机构,下辖郡。根据清道光二十四年《罗城县志》载,罗城在隋唐时期属融州,在此范围内再置一个龙岸州是不可能的。元代罗城属融水县地,属柳州府,于融水县境内设一龙岸州亦不可能。根据《庆远府志》记载,河池范围内的州,如东兰州、南丹州等,宋代均领县,明代俱属散州,地位同县,明代罗城县属融州,因此,龙岸州也不会建于明代。终北南两宋,宋廷科举取士数量太大,造成政府机构臃肿,曾多次精简机构,但是越简越繁,政府机构屡设屡裁的现象经常发生。根据宋代的行政管理制度,在融州境内设龙岸州是完全可能的,龙岸州应属二万户以下的下州,它的行政级别低于融州,其所辖的金鸡县也是五百户以下的下县。龙岸州及其所辖的金鸡县极有可能在其设置不久,即因宋廷精简机构而被撤销。因此,在宋代乃至以后的文献中均无记载,只能依靠“土人相沿”这种口碑的方式稀里糊涂地流传至今。
要想彻底弄清龙凤土城的“生日”,还必须从文物学的角度加以分析。根据土城内耕地里采集到的古代生活用具残片判断,器足类残片大部分为小浅圈足,施黑釉或青釉,足底不施釉,应是宋代流行的小浅圈足斗笠状黑釉茶盏,当时全国很多窑厂都在烧造。青花瓷胎或白或偏青。无图案、胎偏青的青花瓷片具有明代青花特征;有图案者青料发色纯蓝,为浙青料,是清乾隆年间青花瓷的典型发色;发色灰暗者应为乾隆后期民窑烧造之品;发色浅蓝、漂浮者是洋兰,属化工青料,出现于晚清。在土城内的文化层中未发现唐代饼形足及以上各朝的器物残片;现代瓷器残片数量最大。以上材料说明,土城应“出生”于宋代,一直“痛苦”地“成长”至今。
综上所述,龙凤土城应“生”于宋代,其“身份”为宋代龙岸州的治所,龙凤土城的名称应改为龙岸州城遗址,方能体现其“庐山真面目”。
新闻推荐
罗城讯
(记者
张锐锐
通讯员
龙晓慧
谢宁)日前,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检察院干警精心制作的廉政宣传短片《贪腐之手》和《人生如棋:一...
罗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