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城讯
小长安镇立新村与民族村,两个不同民族的村民,和睦相处,互相帮忙,互相支持,正手挽手、肩并肩共同建设美好的家园……这只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推进产业发展,提升服务水平,实现各民族团结和谐发展的一个缩影。
罗城境内有壮、汉、苗、瑶、侗、仫佬等12个少数民族,他们大杂区和小杂区地交叉居住在一起,有的村屯有20多个不同姓氏人家,大家虽然习俗不同,语言不通,但是和睦相处,互相照顾,经常往来,关系融洽,成为好邻居、好伙伴、好兄弟,特别是在党的富民政策和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的光辉普照下,各民族群众发挥优势,相互促进,走上共同致富之路。
多年来,为促进各民族团结和谐,该县充分利用国家西部大开发、新阶段扶贫政策、民族自治县的优势,加大产业扶持,多方筹措资金,推进各民族村屯基础设施建设,先后修通60多个行政村的水泥路、300多条屯级路,完成50多处人畜饮水灌溉工程,修建家庭水柜800多座,改造农村危房1000多户。先后投入3000多万元,改造和扩建11个乡镇基础设施,使各乡镇达到亮化、硬化、净化、美化,促进了城乡一体化进程。每年投入一定资金,为不同民族村屯的群众兴建文化室(楼)、戏台、篮球场、卫生室,让大家享受到更多的改革发展成果,不断提高幸福指数。
立新村是一个典型的外来移民村,在1969年和1970年,先后有1800名瑶族同胞从都安瑶族自治县搬迁过来,居住在小安镇的一二三连(原河池地区“五七干校”农场)。刚到这里,他们人生地不熟,语言不通,生活不习惯,加上不适应气候环境,有的要求返回去。留下来的瑶胞,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辛勤耕耘,最后生根、发芽、开花、结果,与当地群众一起发展生产,在实践中增进友谊,相互学习,相互交流,相互促进,共同进步。由于瑶胞吃苦耐劳,勤劳好学,种植的水稻、玉米和甘蔗,产量比当地群众还多。目前,立新村人口已发展到2200多人,甘蔗种植面积达4500亩,年人均纯收入5400元,成为仫佬山乡141个行政村中农民人均纯收入最高的一个行政村。
该县通过抓好产业发展,改善农村基础建设,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为各民族群众交流合作提供了平台,增进了友谊,激发了热爱祖国、遵纪守法、感恩奋进的精神,促进了经济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社会治安和各种刑事犯罪案件逐年下降,为维护社会和谐稳定奠定了坚实基础。
如今,走在仫佬山乡的大地上,看到的是宽敞的水泥路、漂亮的房屋、绿油油的特色产业,以及各族群众脸上挂满的甜美笑容。
(特约记者
吴耀荣)
新闻推荐
罗城讯
9月20日,为期20天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贫困村劳动力就业转移实用技能培训班分别在兼爱乡镇安村和兼爱村召开散学典礼,167名村民通过考试合格,在...
罗城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