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梁
煜
见习记者
林郁婷
特约记者
吴耀荣
通讯员
颜庆梅
打开电脑,轻点鼠标,显示屏上就弹出所需资料……今天,在仫佬山乡的11个乡镇文化站,村民们随时可免费上网查询相关信息。
去年5月,罗城仫佬族自治县被文化部、财政部列入首批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县,创建项目为“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创建期为2011年和2012年。今年底,专家组将对示范项目进行考评验收。
乡镇文化站规范管理模式,即把乡镇文化站建成功能齐全、软硬件皆优、制度健全、管理规范、运行有效、惠及全民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使广大农民群众享受广播电视、电影、书报、公共文化鉴赏、大众文化活动等文化发展成果,保障农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去年7月,获得创建批文后,罗城县及时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组建专家指导委员会,制定具体实施方案,召开全县动员大会,部署和落实工作任务,全力推进创建工作。提出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书报、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有培训、有档案、有特色等“十有”的目标。率先在全国创新实行“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总—分站)”弹性管理模式。按照《文化部乡镇综合文化站管理办法》,明确总站和分站职责,规范乡镇文化站人员、资金、业务、资产的管理,打牢规范化建设基础。
抓好文化场馆和阵地建设。全县11个乡镇已全部建成40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文化站,其中,电子阅览室配备电脑10台以上,并全部联网;阅览室内的图书达到相当规模,期刊也有一定数量;培训教室配备了40套以上桌椅,有音响、乐器、多媒体等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设备。还完成了40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56个村屯文化活动室、149个“农家书屋”、配齐各乡镇和125个村文化共享工程设备等项目的建设。今年,罗城县获准建设29个村级公共服务中心,同时被列为“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试点县。
乡镇文化站全部实行免费开放,电子阅览室提供免费查阅服务,为群众创造了方便快捷的获取信息平台。在重大或民族文化传统节日,各乡镇立足实际,发挥优势,开展丰富多彩、颇具特色的文体活动。如春节联欢晚会、万村农民篮球赛、书画展、龙狮表演等活动,加上连年举办的农村文艺会演,均受到广大群众的喜爱和积极参与,进一步增强了公共文化服务能力。今年,罗城县还向文化部申报“中国民间文化艺术之乡”。
各种档案建立健全。乡镇文化站建立包括《文化站财产登记表》、《报刊清单》、《全乡(镇)文体设施基本情况》、《文艺队演出情况》、《全乡(镇)文艺人才统计表》、《重点文化户基本情况》等档案,各项管理制度趋向规范。落实考评办法,将创建工作纳入乡镇绩效考评内容,确保示范项目顺利实施。
文体队伍发展壮大。罗城县高度重视文体人才和队伍建设,以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为契机,全面落实乡镇文化管理员和村级文化协管员人员和经费问题。目前,全县拥有专业文艺队1支,乡、村(社区)、屯业余文艺队67支,乡镇文化管理员和村级文化协管员160人,文艺队每年给群众演出160多场。其中,有2个乡镇文化站被评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先进乡镇综合文化站”,2支业余文艺队被评为“全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优秀村屯文艺队”,6支业余队获“全区优秀村屯文艺队”称号。
“通过示范项目创建,有力推动了仫佬山乡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县文体局局长银联健说,“我们将不断充实完善管理办法,创新工作经验,形成制度设计理论,力争今年底前通过国家验收,以获得‘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县\’称号,为全国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探索经验,提供示范。”
新闻推荐
罗城讯
今年下半年,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农信社对照开展“解放思想,赶超跨越”关于解决“五大问题”,实现“五个新”的要求,积极深入企业开展“大调研、大...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