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大多数人的眼中,带有“野生”字眼的食物被认为是自然环保原生态。因此,很多人对野生蜂蜜和野生蘑菇情有独钟。然而,近段时间以来,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在本报连续发布预警:野生蜂蜜和野生蘑菇可能含有有毒物质,公众不要随意食用。
市民热衷“山珍”
家住河池城区百旺片区的出租车司机韦美运认为,野蜂蜜营养价值特别高,还可以治疗很多疾病,她父亲经常去采来食用,没有出现过中毒事件。野蜂蜜“长”在危险的地方,很难采的,因此,她父亲去年仅采到野蜂蜜15公斤左右,今年到目前还没有采到。韦美运家采到的野蜂蜜除了供自家吃,还卖给熟人,1公斤卖120元至140元。她还说,街上挑来卖的野蜂蜜,虽然号称是正宗的野蜂蜜,但许多是假的,最好不要买。她自己从不会买陌生人的蜂蜜。
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四把镇棉花村深洞屯的小吴在河池百姓网上发布销售野蜂蜜的信息。20岁的小吴说,他从外地打工回来,帮助70岁的父亲卖野蜂蜜。父亲年轻时就开始采蜜,从来没有采到毒蜜。他说,每年11月至次年2月采的蜜最好,可以留三四年。野蜂蜜产量很少,供不应求。目前已有三四个客户预订,其中有一个人就预订了50公斤。而他父亲去年一年才采了50公斤。
记者走访河池城区各农贸市场,发现很少有野生蘑菇出售。韦美运说,每年农历5月,下雨多,玉米地、花生地、甘蔗林里都有野菌,以前老人认为这些野菌很好吃,就去捡。没有听说吃了中毒。河池城区的“武陵山珍”
是一家专门经营野菌的餐馆,该店韦领班告诉记者,他们隔一天从云南进一次货。验证野菌是否有毒,就在汤里放一块大蒜,如果变黑就有毒。不过目前并没有出现“毒菌”。
吃“山珍”容易中毒
据悉,河池市地处桂西北,既有大石山,又有土坡、丘陵,夏秋时节百草繁盛,很多野生植物都会在这个时段内开花结果,这其中就包括一些有毒的植物,如断肠草。因有毒植物的花期一般在入秋之后,此时野蜂采集的花粉往往带有一定的毒素,主要是蜜蜂在采集花粉过程中,可能将有毒的花粉带入蜂巢,酿成“毒蜜”。这类“毒蜜”对人体非常危险。“毒蜜”中的有毒物质——多种钩吻碱,它会让人出现神经中毒的症状,包括头晕、头痛、唇舌发麻、恶心、呕吐等。据了解,云南的昆明山海棠、湖南的雷公藤等植物花粉酿成的蜂蜜,均有可能引发中毒。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2005年至2007年底,环江毛南族自治县发生食用野蜂蜜中毒事件4例,中毒人数21人,死亡7人。2007年罗城县发生类似事件导致4人中毒,其中1人死亡。2008年环江发生食用野生菌中毒事件,4人中毒。
为强化农村食品安全网的建设,市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领广西之先,率先在河池市11个县(市、区)、139个乡镇、1644个村委会(社区)推行“一专三员”工作,即每个乡镇配备一名食品安全监管专员,每个村委会(社区)配备有食品安全协管员、信息员和联络员,并加强对他们进行食品安全知识培训。自“一专三员”成立后,野蜂蜜和野蘑菇等食物中毒事件很少发生。
“辨毒”知识不易掌握
365养蜂场老板贝继明有着多年养蜂经验,他告诉记者,野蜂也叫中华蜂,见花就采,采的蜜很杂乱。如果采到有毒的花,那野生蜜就会有毒。
而专业养的蜂酿的蜜就不会有毒。专业养蜂场养的是来自意大利的意蜂。它采花具有单一性,选最多最香成片的花来采。如果成片的花没有了,才会采别的花。因此,养蜂人会在成片花凋谢之前搬到另一个地方。
此外,养蜂人会观察蜜蜂,工蜂去野外采到有毒植物的花粉和蜜回来,就会拉肚子,地上到处都是黄黄的排泄物,就知道蜜蜂中毒了。如果不采取措施,蜜蜂就会死亡,遇到这种情况会马上搬走。
很多人认为野生蜂蜜比养的蜂产的蜜营养价值高。其实这是一种心理作用。意蜂出去采的也是花蜜,只是不同的花蜜有不同的营养作用而已,无营养价值高低之分。
贝继明说,分辨真假蜂蜜需要一定经验才能尝得出。真蜜结晶时,手掌一搓,就会落,是软的,不硬。如果搓起来像沙子就有问题。但是有些人用淀粉来掺假,搓起来也软,不过味道却不一样,没有真蜂蜜那种酸度合适的酸味和自然花香味。假蜜尝起来感觉是不正常的香味,过于刺激。
记者了解到,野生蘑菇品种繁多、良莠难辨,其中约有100余种具有不同程度的毒性。较多见的剧毒蘑菇为白毒伞菇、鹅膏菌等。
对于如何分辨毒蘑菇,就算是专业人士也很难保证准确无误,普通人就更不容易辨别了。目前,还没有识别毒蘑菇的简单方法。民间曾有“鲜艳的蘑菇有毒”之说,但并不可靠,因此不要迷信老经验。比如外观漂亮的橙盖鹅膏类菌,就是清香可口的食用菌;而毒粉褶菌几乎接近白色,有毒不可食。
新闻推荐
本报讯
(见习记者
谭福恩
通讯员
韦昌学
张
婷)
近日,大化瑶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公路管理局被自治...
罗城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罗城仫佬族自治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