仫佬族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少数民族,据史料记载,是古代“僚”、“伶”的一支。现主要聚居于广西的北部,河池的东部,云贵高原苗岭山脉九万大山的南麓——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的东门等乡镇。全县2658平方公里,辖11个乡镇125个村民委、16个社区,2719个村民小组,1688个自然屯,主要居住有壮、汉、苗、瑶、侗、仫佬等12个民族,总人口37万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三分之一,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
自1983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成立仫佬族自治县以来,仫佬族人民在党的民族政策指引下,团结协作,锐意改革,开拓创新,人民安居乐业,各项事业蒸蒸日上。仫佬族有许多趣事,其中仫佬山乡的笔头尖、山头尖、筷子尖简称“三尖”,闻名内外。
笔头尖。仫佬族是个聪明、善良、热情好客、勇敢、包容的少数民族。历代以来,仫佬族人民的思想比较活跃、开放,容易接受新事物,人杰地灵、英才辈出。同时,仫佬族具有光荣的传统。早于清初顺治年间,“一代廉吏”于成龙初仕罗城知县。辛亥革命时期的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的民主人士李德山。1930年11月,邓小平同志率领红七军北上江西中央苏区时路过罗城,与国民党军队展开了激烈的“佛子坳之战”;广西早期的共产党员之一、新四军的高级指挥员、被称为“无产阶级的硬骨头”——韦一平烈士,都在这里播下了革命种子。更令人称道的是,这里沉淀着丰厚的文化底蕴,孕育出一代又一代的文人骚客。上世纪,从30年代产生的“左联”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学者周钢鸣,原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曾敏之。50年代又产生著名仫佬族诗人包玉堂和文艺编辑家、剧作家刘名涛。80年代的散文家、书法家潘琦(原广西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自治区文联主席),90年代著名的小说作家鬼子,戏剧家常剑钧等等。且门类齐全,人数较多,他们思想敏锐,作品较精,在广西、乃至全国文坛均颇有影响。这一文化现象被称为“仫佬族现象”。目前,该县已形成一支老中青作家作者群,并相继出版了《仫佬族20世纪文学作品选》、《放飞仫佬歌》和《仫佬族通史》等部书籍。这些作品准确地反映了时代精神,洞察人性,具有独特的民族风俗风情,在读者心里产生强烈的震撼,为让广大读者进一步了解仫佬族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
山头尖。罗城到处是崇山峻岭,以山峰挺拔、洞奇石怪、山清水秀、风光旖旎、民族风情独特而闻名遐迩。著名的“罗城八景”,有被称为“小桂林”的美誉。特别是怀群的剑江、泗岸、穿岩,兼爱的高山牧场,小长安的崖宜风光、四把的“睡美人”,下里的旧县城墙、兰旬的刘三姐诞生地、韦一平烈士故居,宝坛的原始森林、野马滩……旅游景点美不胜收。但这里地处石山峻岭,交通不便,土地贫瘠,经济发展滞后,加上独特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是旅游事业亟待开发利用的一块“处女地”。
筷子尖。指仫佬族人在饮食习惯上,别有风味,自有特点。旧时仫佬人生活比较艰苦,常以稀粥当饭,酸辣当菜,久而久之,习以为常。一般家庭都是早粥夜饭的习惯,早餐、午餐多以酸辣佐食,晚餐才有饭菜。尤其是夏秋季节,家事繁忙,气候炎热,更是如此。因此,家家备有酸坛,少则几个,多则十几个,家家有辣椒钵,酸辣食品每餐必备。即使是逢年过节,肉菜满桌,也少不了一钵酸辣食品。尽管现在仫佬族人的生活水平大大改善了,但这种传统的习惯仍未改变。
新闻推荐
根据市委、市人民政府的部署,2012年12月20日至2013年1月30日,市委督查工作办公室通过组织单位自评、互评和市四家班子领导、市人大代表、市政协委员、市委...
罗城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