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委书记蒋向明(前右三)检查廉政文化建设 蒙增师 摄
县长银邦克(左二)检查指导民族文化项目建设
压题照为修复后的石围屯古民居古村落全景图
欢腾的依饭节
仫佬族风情舞《啰哈啰》廖光福 摄
大型历史仫佬剧《玉笛情缘》。
农民自办山歌会。
仫佬族男女青年走坡对唱山歌
仫佬族传统体育项目——抢棕粑
仫佬族纺织
仫佬族刺绣
外国游客在博物馆里看民俗
已建成的成龙湖文化广场
刚落成的于成龙塑像
基层宣传文化站雄姿韦如代 摄
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民族的灵魂,是人民的精神家园,是一个民族真正有力量的决定性因素,是一个民族不断发展进步的源源不断的保障和动力。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文化强国,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说明文化建设的重要性。近年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依托丰富的民族文化资源,立足于提升品位、丰富内涵、彰显特色,按照市委“八新”要求和县委 “强势推进,跨越发展”的总基调,全力推进十大文化工程建设,加强文化与经济、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传承、弘扬、发展民族文化,不断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增强民族发展自信力,提升民族文化软实力,全力打造文化名县,争创“全国文化先进县”。
文化底蕴深厚 特色亮点突出
罗城是全国唯一的仫佬族自治县,全县总人口38万人,其中仫佬族人口12.56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全国80%以上的仫佬族人聚居罗城。仫佬族文化源远流长,文化底蕴深厚,素有“三尖”(山头尖、筷子尖、笔头尖)之美誉。人文资源多样性,是歌仙刘三姐的出生地,是“一代廉吏”于成龙和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李德山的初仕之地,是“无产阶级的硬骨头”、新四军高级指挥员、壮族第一个中国共产党党员、名震苏北的抗日将领韦一平烈士的故乡,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曾两次到过罗城。在这片神奇、美丽的土地上,孕育着一代又一代的文人墨客,“左联”著名文艺评论家、作家、学者周钢鸣,原香港《文汇报》总编辑、香港作家联合会会长曾敏之,著名文艺编辑家、剧评家刘名涛,著名仫佬族诗人包玉堂,曾担任自治区党委副书记、自治区文联主席、仫佬族著名作家潘琦,荣获第二届鲁迅文学奖的著名作家鬼子(廖润柏)和荣获“曹禺戏剧文学奖”的剧作家常剑均等文化名人,都先后从罗城起步,走出河池,走向全国。这些文化名人被文学艺术界称为“仫佬族文化现象”。
此外,仫佬族独特的旅游资源,闻名遐迩。这里山青、水秀、洞奇、石美,浑然一体,被称为“小桂林”。悠久的历史文化和民俗风情,独特的“依饭节”、“走坡节”、“牛诞节”、 “赛竹球”、“舞草龙”、“地炉火锅”、“煤沙罐”、“抢粽粑”、“仫佬族古建筑”等民俗文化内涵深远,亮点突出。其中仫佬族的“依饭节”已被列为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仫佬族的刺绣、古歌、舞草龙、走坡、婚俗、煤沙罐制作技艺等先后被列入全区、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实施十大工程 促进文化发展
该县大力实施“文化名县”战略,着重抓好“十大文化工程”建设,彰显民族文化特色,提升民俗文化软实力,打响民族文化品牌,促进民族大发展大繁荣。
一是非遗文化。着重挖掘、整理、抢救、保护、传承文物和非物质文化遗产,不断充实、完善和保护好县级文物,积极申报市级、自治区级和国家级非遗项目,建设好管理好新仫佬族博物馆,创新陈列,科学管护,引进技术和设备,开发刺绣、草编、竹编、藤编等非遗产品,同时,对古村落、古民居进行修复和保护,编写好非遗书籍。
二是依饭文化。鼓励、支持民间按照习俗举办依饭活动,坚持每两年或每3年组织举办一次全县性仫佬族依饭文化节,开展依饭文化传承活动,扶植培养依饭传承人。
三是走坡文化。完成了成龙湖公园县级走坡广场建设,在即将举行的第二届依饭文化节中,可投入使用。在东门、四把一带建设乡镇走坡广场,每年中秋、春节期间,举办走坡歌会,传承走坡文化。同时,把走坡文化与旅游相结合,促进旅游产业升级。
四是服饰文化。进一步研究、设计、制作民族服饰,突出色彩简洁、明快、有个性、有特色、方便、耐穿、群众认可的仫佬族服饰。通过节庆活动、校服加以推广,真正成为仫佬族固定的服饰。
五是饮食文化。依托仫佬族饮食文化,挖掘、传承和弘扬仫佬族腊味食品(腊鸡、腊鸭、腊鱼、腊肉、腊肠等)、酸辣食品(辣椒钵、酸坛等)、糯米食品(菜包、豆腐酿、粮棒、糍粑、粽粑、甜酒等)、特色食品(珍珠玉米粥、干切粉、牛肉条、野生毛葡萄酒等),兴建和命名一批仫佬族土特产品,建设仫佬族风味美食街,打响仫佬族饮食文化品牌。
六是建筑文化。研究仫佬族建筑风格,融入仫佬族文化元素。重点实施、修复仫佬族古民居古村落、乡村风貌改造、新农村建设等工程,将仫佬族建筑与历史文化、生活习俗及民族风情相结合,体现仫佬族特色,提升城市品位。
七是人文文化。抓好民族文化、红色文化、民俗文化建设,进一步对仫佬族圣母白马娘娘,歌仙刘三姐,“一代廉吏”于成龙,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以及从罗城走出的文化名人周钢鸣、刘名涛、曾敏之等人文文化资源进行挖掘、提炼、整理,利用名人影响力,提高罗城知名度。定期举办各类文学笔会、书画摄影展,制作电视宣传片,出版仫佬族人文丛书,建立仫佬族人文陈列馆,修复刘三姐出生地,于成龙古道,革命烈士李德山、韦一平故居及名作家祖屋,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建设,发现、培养、提升仫佬族文化传承人。
八是乡土文化。组建农村业余文艺队、篮球队和龙狮队,培训辅导农村文艺骨干,开展文化“三下乡”活动,抓好县、乡、村三级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运营和管理,丰富城乡文化生活。
九是精品文化。围绕“八个一”(一台仫佬戏、一台民俗风情歌舞、一场依饭文化展示、一场民俗巡游、一项竞技表演、一批民族风情书籍、一批服饰工艺品、一批古村落修复)目标,着力打造精品文化。先后完成创编了仫佬剧《玉笛情缘》、创编仫佬族风情歌舞《啰哈啰》等,编写出版一批反映民族文化和民族风情的书籍,如《仫佬族百年实录》《仫佬族文物志》《仫佬族传统体育》《罗城诗词选》《仫佬族通史》《仫佬族医药》等。
十是公共文化。深入实施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项目工程,按照“十个有”(有阵地、有队伍、有经费、有书报、有设备、有制度、有活动、有培训、有档案、有特色)要求,全力推进规范管理乡镇文化站建设,实施县文体局—乡镇文化站的总分站制弹性管理模式。近日,该项目已顺利通过国家级验收。
展示民族文化 荟萃艺术精品
罗城是后发展欠发达地区,财政比较困难,投入不足,一些民族文化遗产得不到很好的保护和传承,一些古村落、古民居没有得到很好的修复和保护,文化资源优势转变成经济优势步伐缓慢。针对这一情况,3月5日,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广西代表团的全体会议上,作为全国人大代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县委副书记、县长银邦克在接受中央级新闻媒体记者采访时,提出建议,请求国家加大对人口较少民族文化保护和传承的扶持力度,特别是在政策、项目、资金等方面给予扶持和倾斜。
为实施“文化名县”战略,近年来,该县在挖掘、收集、整理、传承和保护上功夫,不断完善和提升仫佬族文化品牌的含金量。目前,全县已收集整理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共有10大类1015项。其中,仫佬族依饭节于2006年被列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名录,仫佬族古歌等6项被列为自治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仫佬族走坡等3项被列入第四批自治区级非遗保护项目名录,3位仫佬族民间艺人被确定为自治区级非遗项目传承人。建成了四把中寨“非遗”传习基地,研制开发非遗工艺品,大力推介仫佬族文化。目前,全县共有收藏文物2200多件,不可移动文物115处。同时,与河池学院联合编撰了《仫佬族通史》,对仫佬族的历史发展,包括社会形态、经济状况、行政建置、民族关系、社会文化等内容进行客观收集、整理,提升文化品牌。
通过民族文化展示和举办文化节庆活动,带动了罗城旅游业发展。今年1月-10月,全县共接待国内外游客44.5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96亿元。
11月21日至23日,该县举办“中国·罗城第二届仫佬族依饭文化节”。依饭节是仫佬族人民特有的感恩还愿、庆祝丰收、祈求人丁安泰的最隆重的传统节日。如今,时代赋予依饭节更为丰富的文化内涵,已成为仫佬人民感谢党和政府关怀、感恩先祖、庆祝丰年、祈祷平安、追求民族团结进步与发展的传统节日。
新闻推荐
罗城讯 11月20日,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在该县汽车总站举行城乡公交公司开业暨公交车开通仪式。县委书记蒋向明,县长银邦克,县人大常委会主任谢李清,县政协...
罗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罗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