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什么?”“这是仫佬人用竹叶、禾秆草编成的蓑衣,下雨天到田地劳动时披在身上,免遭雨淋。”“这是什么?”“这是仫佬人用白泥制成的窗花……”在罗城仫佬族自治县石围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一老一少的问答引起了笔者的注意,少的是一名小学生,老的是他爷爷,少的对馆内文物十分好奇,老的则在追忆旧时的生产生活细节。
今年春节,罗城仫佬族自治县首个屯级博物馆——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免费向群众开放展览,据不完全统计,春节期间该博物馆共接待返乡农民工、中小学生、回乡过节的干部职工和其他当地群众5000多人。
石围屯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坐落在距县城4公里的东门镇中石村石围屯的西面,这里是最具仫佬族特点的银氏仫佬族居住的集中区域,交通便利、风景优美;这里文物古迹众多,有明清时期的仫佬族古民居,有建于1755年的永安桥功德碑,有功名石桅杆、双石板桥、石条古呇等,记录和承载了银氏仫佬族厚重的历史文化;这里有保护比较完好的仫佬族古建筑,是自治区民委确定的“仫佬族特色村寨”保护和发展试点村屯,是罗城社会主义新农村、仫佬族特色村寨、古民居古村落保护、村容村貌改造工程试点村屯之一。
随着现代化生活进程的加快,特别是近二三十年来,仫佬族古老的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物急剧消失,民族历史文化遗存出现逐步被损毁的迹象。这引起了热心仫佬族文化的研究和保护、已退休的原仫佬族博物馆馆长银景琦的关注,为抢救性地保护民族文化遗产,集中体现仫佬族悠久的历史文化和独特的民族风情,银景琦克服种种困难,多方筹措资金和收集文物,在上级有关部门和县委、县政府的支持帮助下,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在广大仫佬族群众的期盼中诞生了,成为全国少数民族屯级博物馆中新的一员。
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的300多件文物分一楼、二楼陈展。一楼主要陈展民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和仫佬族的香火堂(神龛)文化,展现旧时仫佬族大户人家厅堂场景,再现了仫佬族“抬头望见香火堂,低头看见地煤炉”的民俗特点和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的青石文化。二楼主要陈展仫佬族历史文物、民族服装服饰文物、建筑装饰文物、依饭节文物等,它展示了“仫佬尚银,服色尚青”的民族服饰特点,体现了仫佬族“勤于耕读、奋发向上”的民族个性与精神。其中,有许多文物比较珍贵,如一组26张的历史税务票证,反映了仫佬族地区从清朝道光、咸丰、同治、光绪、宣统五帝至民国到新中国初期的土地税、人头税、桥梁税、交易税、教育税等情况,从税收的角度见证了仫佬族地区180多年的政治、经济和税收情况,是广西罕见的有连贯性的珍贵历史票证文物。
一位回乡过节的老乡参观完石围仫佬民俗博物馆后说:“我在自治区发改委工作,由于工作需要,我到过许多省、市的村屯博物馆参观考察,从各馆展示的文物种类和数量上看,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应名列全国少数民族村屯级博物馆之前茅。”南宁市一旅游观光团在网上看到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在春节期间为观众免费开馆的消息后,20多人长途驱车逐村问路至晚上8点多钟才赶到石围屯,屯长银邦军热情地带领他们参观博物馆。该团召集人黄先生对屯长说:“多年来,我们一直在关注广西村屯级博物馆,今晚看了你们村的博物馆后,我十分震撼,想不到一个屯级博物馆藏品如此丰富,特别是100多件民族生产工具、生活用具文物,原始、古朴、沧桑,件件留下了仫佬人改造自然、征服自然的足迹,仫佬人真聪明!我们回到南宁后,一定转告亲朋好友到这里参观,我认为石围仫佬族民俗博物馆目前是广西村屯级博物馆中的第一馆!”
新闻推荐
罗城讯
地处九万大山南麓的罗城仫佬族自治县宝坛乡西华村,是该县西部乡镇至今唯一尚存的“彩调村”。据该村的有关资料记载:1912年,该村的覃庆丰老人...
罗城新闻,故乡情,家乡事!不思量,自难忘,梦里不知身是客,魂牵梦萦故乡情。罗城县,是陪我们行走一生的行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