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见习记者
杨天宇)
数九寒冬,在河池市城乡各个大大小小的广场、公园,甚至偏僻的乡村公共服务中心,随处可见精神矍铄的老年人在健身、小孩子在捧书阅读、年轻人在打篮球、妇女们在跳广场舞……一幕幕和谐场景,彰显着河池城乡居民幸福指数正在节节攀升。
5年来,全市村级公共服务中心从59个增至661个,新建了602个。新建成县级中型全民健身活动中心2个、体育馆4个、田径场4个;乡镇灯光篮球场、小型全民健身广场63个;建成村级室外篮球场930个。
“乡村公共服务中心,就像是我们几个伙伴的据点,来到这里,可以看书看报,还可以看文艺演出,过年过节村里还组织文体活动,真好!”家住南丹县龙马村的65岁覃先生高兴地说,自从有了公共服务中心,身体硬朗多了。
纷飞的细雨,挡不住河池人享受“幸福假期”的热情。在南丹县歌娅思谷景区,市民甩起缰绳转陀螺,品尝农家味住泥巴房,体验白裤瑶民族文化。在东巴凤,百岁老人喜迎八方客,与大家共享长寿文化。如今,丰盛的“文化大餐”,已成为河池人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也吸引着来自世界各地的游客。
城市发展、社会进步,需要强大的经济实力,更需要强大的文化软实力,随着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越来越高。“十二五”期间,河池一直在探寻如何运用“文化大餐”,犒劳全市人民,让人民享受幸福生活。
唱响主旋律,营造了良好宣传舆论氛围。新开播的《纪录河池》《寻游河池》等一批电视新专栏,内容更加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民族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成果丰硕。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上升为全国18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之一,全区第一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文博事业方面完成全市第三次全国文物大普查,新建了环江、罗城、宜州、都安等4个县级民族博物馆,新增环江凤腾山古墓群(清代)和宜州会仙山摩崖石刻(宋至民国)2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全市累计拥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4处;新增国家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项,自治区级非遗代表性名录19项。同时,对全市8个国有文艺院团进行改制,转化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极大地增强了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连续成功举办16届的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成为传播河池优秀民族文化的“传声筒”,也是以艺术节形式转型为以群众为主体参与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典范,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和桂林山水旅游节被列为广西三大艺术节。此外,河池市大力支持民族传统节日和民族旅游文化节庆活动,各县(市、区)的“一县一节”文化品牌,已成为群众文化活动和民族文化传承展示的重要舞台。
值得一提的是,河池市参与编排演出的大型民族音舞诗剧《铜鼓》,荣获第八届广西戏剧展演最高奖桂花金奖,为全国首部以“铜鼓”为题材排演的大型民族音舞诗剧作品,填补了河池无舞台精品剧的空白。
同时,河池市着力培育特色民族文化品牌,“河池铜鼓山歌艺术节”被评为“2011中国十大品牌节庆”;2012年河池市获得“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先进地区”荣誉称号;2012年铜鼓文化(河池)生态保护实验区升格为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区。
新闻推荐
南丹讯
春节临近,用火频繁,为扎实做好森林防火工作,南丹县六寨镇利用节前时间,在全镇范围内开展春季森林防火宣传周活动。该...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