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丹讯
摘野果、吃土菜、住农家……越来越受宠的乡村旅游,逐渐成为南丹县旅游的“主力军”。
近年来,南丹县依托自然生态资源和地方特色优势,把乡村旅游工作与***工作深度融合,对有乡村旅游发展基础、市场开发潜力大的贫困村,围绕种养、苗林、民俗、文化等特色,进行旅游扶贫开发,吸纳和带动群众创业就业,让贫困群众吃上乡村旅游饭、摘下贫穷帽子。2015年,全县累计直接带动780户贫困家庭3300人实现增收脱贫。
“我们紧紧依托产业和生态优势,抓住***契机,积极推进乡村旅游发展,把绿水青山变成金山银山,真正带领老百姓脱贫致富。”县委书记覃荣化说。
该县按照“农民就地就业、产业就地转型、农产品就地增值”的思路,全面推进“产景融合、农旅互动、商旅互赢、文旅互融”等形式进行乡村旅游扶贫开发。县长覃康平说:“我们积极探索‘公司+基地+农户’\‘公司+旅游合作社+基地+农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能人+合作社+农户’等乡村旅游扶贫\‘四大’创新发展模式,引领乡村旅游转型升级。”
广西丹泉酒业公司采取“公司+基地+农户”的乡村旅游扶贫开发模式,在八圩瑶族乡建立了万亩红高粱种植园基地,通过土地流转3000亩,600多户农户实现增收,216名贫困群众脱贫,年人均增加收入1000元以上,解决了30户153人就业问题。歌娅思谷景区采取“公司+旅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模式,努力打造集民族文化、休闲游览、购物、生态农业、绿色餐饮、住宿为一体的综合性休闲度假区,景区吸纳86户农户以民族特色村寨和民俗演艺等资源入股,合作社以景区年度门票收入的4%作为补偿金给入股农民分红,2015年,景区周边村屯参与乡村旅游业开发的群众人均年收入达2万元。巴平乡村旅游区采取“合作社+基地(有机农业)+农户”的运行模式,旅游区群众自发成立了4家合作社,共有社员198户。目前,该旅游区成为“广西特色农业核心示范区”,被农业部、国家旅游局授予“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示范点”和广西四星级乡村旅游区,瑶家生态农业合作社获得“国家农民合作社示范社”认定。下水洞湖乡村旅游区则采取“能人+合作社+农户”的模式,由广西融道创业投资公司总经理、家乡能人何振武等人出资成立了下水屯种养专业合作社,租下屯内土地由合作社统一管理,当地农户通过土地入股的形式加入合作社,按入股份额共担风险、共享收益,未加入合作社的农户通过出租土地获得收入。合作社还组织群众开办了农家乐7家、农家旅馆2家。去年,该旅游区共接待游客13万人次,村民年人均收入从2012年的4218元增长到2015年的1.8万元。
(苏宏流)
新闻推荐
南丹讯
自***工作开展以来,南丹县城关镇围绕助农增收这个中心,因地制宜优化水果、旅游、林下经济等特色产业发展,为192户贫困户700多人找准脱贫...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