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韦鹏雁
1月31日,天气阴冷。但在南丹县吾隘镇同贡村,41户贫困群众却感受到了春意:他们抱团发展的黑木耳种植有了收获,当天第一批产品4000多公斤,被客商上门以每公斤56元的价格收购,收入22万多元。
年过五旬的贫困户向兰富喜极而泣:“能过个好年了,以后的日子有奔头了。”向兰富身体有残疾,爱人身体不好,惟一的儿子读书少做不成事,一家人的日子一直紧巴巴。
像向兰富这样的贫困家庭,到2014年底,同贡村还有41户。同贡村党支部书记宁荣恒直言:“这些贫困群众,要钱没钱,要技术没技术,更没有信息来源,想精准脱贫,难!”
再难也得想办法。多方征求意见论证后,2015年7月,在挂点帮扶的河池市委组织部的帮助下,同贡村委决定:整合帮扶资金,组织41户贫困群众统一流转土地,以“专业合作社+扶贫户合作社+***户”的模式组团发展黑木耳产业。每家给予价值9000元的3000个菌棒作为入股成本。
南丹县委组织部聘请了专家,到地里开设“一线课堂”,手把手教技术。黑木耳的种植、管理、采摘,都聘请贫困群众来干,工钱摊入成本。村民在基地里工作,一小时就有9元工钱。
第一批货卖了出去,村民们信心更足了。村民宁昌云算了一笔账:一批菌棒能收5次,一个菌棒的利润在两元以上,3000个菌棒的纯收入就是6000多元。他说,“今年规模再扩大一些,明年就都脱贫了。”
抱团发展,让贫困户有了产业“兜底”。河池市委组织部派驻同贡村第一书记苏卫兴说:“如果单家独户每户投9000元下去,可能泡都不冒一个;但组团发展,形成了集团带动效应,扶持的资金、技术、政策都最大程度发挥了作用。”
新闻推荐
本报南丹讯南丹县把扶贫到户贷款贴息工作与新农村建设、发展现代农业紧密结合起来,将核桃、烤烟、猕猴桃、油茶、瑶鸡和黑猪养殖等作为扶持主导产业,加大发放扶贫贴息贷款力度,有效促进农户增产增收...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