贫困户的房子
深幽的大洞
搭上“方拖”去访贫
古朴的马赖屯
时下正值仲春时节,蜗居城里,春心萌动,春潮荡漾;投身大自然,春风拂面,满眼春色。反正在这个季节,人是静不下来的,总想趁着春气活动活动,做些顺时应景的事情。3月10日,我与单位几个同事响应上级号召,驱车前往南丹县芒场镇进行脱贫走访调查。这天是农历的二月初二,民间称为“龙抬头”,又叫“春耕节”,到了这一天,雨水开始增多,一年的农事从此就忙开了。我想,现在的农村,应该到处是一幅幅生机勃勃的“春耕图”吧。
关于南丹芒场,我以前只是听说其名,觉得怪怪的,给人无限的联想。这次芒场之行,我们取道高速,过了新寨收费站,进入贵州省荔波县小七孔镇,再走十来分钟,才到我们脱贫联系点——河池市南丹县芒场镇蛮降村。一路上,两边的大山怪石狰狞,杂树丛生,偶尔露出一片白森森的悬崖。树丛中间或鹤立鸡群地冒出一树粉红的桃花,与山脚平地里黄灿灿的油菜花互相衬托,向人们昭示这里也有春天。田地里,有农民吆喝着耕牛,或操着小农机,将冬眠的土地唤醒。
来到村部以后,原先到这里蹲点的同事给我们介绍了该村的大致情况以及贫困户的分布,然后就分组下队入户。我走访的对象在马赖屯,村党支书张玉海开着“柳微”搭着我,在省道的半路拐下一条坑坑洼洼的机耕路,这条路路面凹凸不平自不待言,而且弯急坡陡,在上面开车,是需要一定功夫的。据张支书说,从大路到马赖屯不过三公里的路程,但我们花了大约半个小时。马赖屯位于一个偏僻的山洼里,村边怪石嶙峋,杂木翠竹合围,没有一块标准的田地。村里的房子大部分是土墙黑瓦,有的墙壁裂了几条手臂粗细的缝,有的坍塌了半边,基本上可以说是危房了。村头有一排陈旧的水泥建筑,张支书说那是烤烟房,现在已废弃不用。见有生人到来,几只鸡蹿上路边的树枝上或篱笆尖,好奇地打量,两三只狗前后围着我们转,倒不生分。村里却不见几个人,偶有个把老人坐在门槛上,像个雕塑一般。
我要走访的贫困户有两户,户主分别为黄泽邦和黄与周,但两家大门紧闭。好不容易找到一个人打听,说他们下村边的“大洞”整水管去了。我们循着村民指引的方向,来到一个大溶洞洞口,洞口挺大的,有十几米宽,二十来米高,洞中长着石笋,洞顶垂下钟乳石——典型的南方喀斯特溶洞。这个洞下到底约100多米,洞底有条地下河,据说通往小七孔。几年前,县水利局捐给屯里一套抽水设备,解决了村民的生活饮用水难题。我们走下去二三十米,从洞底迎上来一个小伙子,二十五六岁年纪,长得挺精神的。经过介绍,原来这位正是我的走访对象之一——黄与周。攀谈间得知,他几年前也曾出去打工,但现在孩子只有两岁,父母又体弱多病,只好留在家里。孩子到村里读幼儿园,要早晚接送。等孩子读了小学,才考虑外出打工。说话间,又上来一个四十来岁的汉子,黄与周说他叫黄泽邦,正是我的另一走访对象。他家有三个孩子,一个已工作,另外两个还在读书,负担挺重的。至于贫困的原因,两个走访对象都说,主要是交通不便,养大一头猪,抬出山外去卖,要雇几个人力,算起来是亏本的。想发展其他产业,又没有本钱。两年前也尝试种烟,但也许是气候土质的原因,或者技术跟不上,烤出来的烟叶不合格,所以村头的那排烤烟房已经闲置了。村子周围的土地很贫瘠,种了二十来年的松树、杉木才有碗口来粗。如果现在政府有项目扶持,大概养牛、养羊是最好的脱贫路子。
连夜深山雨,春风应未多。马赖屯因自然环境恶劣,又地处两省(区)边界,长期积贫积弱,导致现在还处于贫困状态,这是可以理解的。但通过***调查,党委、政府加大扶持力度,像马赖这样的贫困村屯已经看到了脱贫致富的曙光。贫困户们其实并不甘于贫困现状,他们一直在苦苦挣扎、探索,只是势单力薄,冲不破贫困的藩篱。春风先发苑中梅,樱杏桃梨次第开。如果路通了,有了项目,贫困户是有信心和全国人民一起同步走进小康生活的。
东风随春归,发我枝上花。3月10日、11日两天,河池日报社领导率领几十名记者、编辑,深入蛮降村各贫困户,促膝长谈,共商脱贫大计。各级党委、政府强有力的扶持措施,社会各界的拳拳爱心,汇成一股强劲的春风,使偏远沉寂的大山不再寒冷。找准了贫困的原因,定准了脱贫的思路,选准了脱贫的项目,提振了脱贫的信心,贫困就不再是洪水猛兽,不再是难以逾越的鸿沟。蛮降村山林资源丰富,具有种养潜力;空气清新舒畅,是养生的好地方。马赖屯旁边的大洞,也颇具旅游开发价值。只要大胆探索,拓宽思路,比如依托小七孔景区做些文章、打造本地特色品牌产业等,那么,脱贫之路就会越走越宽。
新闻推荐
图为施能泰为贫困户黎庆强一家补交新农村合作医疗费。 南丹讯 3月16日,南丹县人民法院开展脱贫攻坚“问计于民、精准施策”大走访活动,该院院长施...
南丹新闻,弘扬社会正气。除了新闻,我们还传播幸福和美好!因为热爱所以付出,光阴流水,不变的是南丹县这个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