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记者
沈应佳)
7月25日中午,谢加宇匆匆回家扒了两口饭就出门了,因为旅游公司电话告知,要为广东游客安排一场演出,他得在1个小时内招集演员做好演出准备。
谢加宇是南丹县里湖瑶族乡王尚屯旅游合作社的负责人,2014年合作社成立以来,接到的表演订单越来越多,近40名白裤瑶同胞通过合作社在家门口实现就业。通过建立新型合作组织抱团发展的模式,近年在河池可谓遍地开花。截至今年6月,全市农民合作社已发展到1782家,有效促进了贫困群众持续稳定增收。
近年来,河池市聚焦产业精准脱贫,坚持培育壮大特色产业,积极探索合作社带动的***模式,有效整合各类资源,将分散的土地连成片,把分散的农民抱成团,把分散的资金捆绑在一起,不断完善农民合作社与贫困农户利益链接机制,实现农民合作社与贫困户帮扶带动、互惠共赢。据统计,今年1月至6月,全市农民合作社发展到1782家,比2015年增加123家。
农民合作社发展规模不断扩大的同时,带动能力也在不断增强。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民合作社出资总额16.3亿元,入社成员6万多人,带动农户16.8万户,其中带动贫困农户3.2万户。
天峨县岜暮乡山旮旯原生态农业种养专业合作社以“酿酒+养猪+蔬菜”的模式发展生态循环农业,用丰富的玉米资源酿制“岜旮旯酒”、酒糟喂养本地生态土猪、猪粪种植无公害水果和蔬菜,2013年该社建成了年酿酒100吨以上的岜旮旯酒厂和年饲养600头以上本地土猪的生态养猪场。当前,成为该合作社员工的当地农民有53人,其中有41人来自贫困户,这些员工年人均收入在2万元以上;同时,长年在该合作社酒厂、养猪场、水果和蔬菜基地做零工的有83人,属贫困户的有52人,这些零工年人均收入在1.5万元以上。
经过多年总结提升,河池市农民合作社合作呈“合作社+农户(贫困户)”“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贫困户)”“龙头企业+家庭农场+农户”等形式不断发展。通过直接帮扶、委托帮扶和股份合作等模式,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贫困农户建立紧密利益联结机制,形成利益共同体,有力地推动了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同时,全市各级党委、政府着眼于“大扶贫”战略,把农民合作社作为精准脱贫攻坚突破口,为农民合作社在资金、项目、用地等多方面提供服务,加快农民脱贫步伐。7月1日,河池“党旗领航·电商扶贫”行动正式启动,通过电商技能大培训、特色物产大促销等活动,促成25个电商企业与贫困村结对共建、138位电商业主与贫困户结对帮扶,挖掘了巴马长寿系列食品、天峨珍珠李等具有电商营销价值的“土货”品牌,培训各县(市、区)贫困村第一书记、专业合作社负责人等120多名农村骨干,进一步让农民合作社插上互联网的“翅膀”,努力实现“党旗举起来、电商动起来、群众富起来”的美好愿景。
新闻推荐
“感谢管教干部对我的关心和帮助,现在又给我路费,让我感受到了家人般的温暖,回去后我不再干违法的事了。”2月7日(农历除夕)上午,在南丹县看守所值班室里,刑满释放的在押人员吴某接过民警递来的5...
南丹新闻,新鲜有料。可以走尽是天涯,难以品尽是故乡。距离南丹县再远也不是问题。世界很大,期待在此相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