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镇板登村群众表演耙田犁地舞。刘廷智 摄
▲富有地方特色而极具趣味性的“舂糍粑”表演,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韦禄东 摄
?村民在田间找到了心仪的“蚂拐”,兴奋不已,高声欢呼。
韦禄东 摄
?来自不同村寨的两对男女歌手在田间用山歌自报家门、相互问候和祝福。韦禄东 摄
▲长乐镇板登村群众举行蚂拐游村寨仪式。刘廷智 摄
▲长乐镇板登村群众表演丰收喜庆舞。刘廷智 摄
▲长乐镇板登村群众敲锣打鼓祭蚂拐。刘廷智 摄
▲长乐镇板登村群众在表演编织。 刘廷智 摄
▲长乐镇板登村群众表演纺纱织布。 刘廷智 摄
?巴畴乡巴英村2017年“蚂拐节”庆祝活动现场。
韦禄东 摄
▼入夜,人们戴上代表各路神仙的面具,手握棍剑,围着篝火,跳起了驱魔舞,意在驱除妖孽,保一方平安。 韦禄东 摄
2月24日至27日,东兰县长乐镇板登村、巴畴乡巴英村等红水河流域两岸壮族同胞隆重举行传统民俗活动,欢度一年一度的蚂拐节。
据了解,壮族蚂拐节又叫青蛙节、蛙婆节,发祥于东兰县境内红水河两岸的金谷、巴畴、长江、隘洞、东兰、长乐、大同等乡镇的壮族村寨,源于东林孝敬蚂拐的行为和侍奉母亲的人性良心。与该县毗邻的天峨县六排镇纳洞村、云榜村,岜暮乡板么村,南丹县吾隘镇那地村也流行该活动。壮族村民通过祭祀蚂拐,求得年年风调雨顺、岁岁平安、五谷丰登、六畜兴旺。
近年来,该县长乐镇板登村、巴畴乡巴英村村民每年都在农历二月初二前后,自发举办蚂拐民俗文化节,敲锣打鼓,跳蚂拐舞,唱蚂拐歌,共庆丰收,祈求来年风调雨顺。2006年5月,东兰壮族蚂拐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名录,传统蚂拐习俗登上大雅之堂,成为当地一大特色旅游名片。每年的蚂拐节都会吸引红水河流域数千名壮族群众参与,不少来自日本、法国、泰国、俄罗斯等国的壮学专家、旅游爱好者也慕名前来。
长乐镇板登村、巴畴乡巴英村的蚂拐节在形式和内容上保留得较为完整。整个节庆活动分为找蚂拐、祭蚂拐、拜蚂拐、葬蚂拐以及山歌对唱、敲铜鼓比赛和跳傩面舞等。活动当天,村民们按照当地壮族传统习俗,一大早就忙着宰猪杀鸡、蒸五彩糯米饭、舂糍粑、煎豆腐圆、染红鸡蛋,各家各户张罗着准备贡品,然后送到村头的“蚂拐亭”里,等待祭祀蚂拐女神的时刻。日出时分,在活动主持人的指引下,全村的男女老少敲着铜鼓,分散到附近的田野、小溪边,四处寻找心仪中的雅拐(青蛙皇后),并将找到的蚂拐装入事先准备的竹筒(称“蚂拐棺”)内,将“蚂拐棺”封好绑紧。随后,人们欢呼着沿路返回,把“蚂拐棺”抬到蚂拐亭里安放。接着,依次举行祭蚂拐、孝蚂拐、葬蚂拐、立纸幡等仪式。完成了“葬蚂拐”的活动环节后,人们戴上古老的面具,跳起蚂拐神舞、驱邪灭瘟舞、铜鼓舞、耙田犁地舞、播种插秧舞、打鱼捞虾舞、纺纱织布舞、丰收喜庆舞等民俗舞蹈,还进行趣味舂糍粑等精彩演示。
“蚂拐节是我们的重要节日,我们民族崇拜蚂拐,通过跳蚂拐舞、唱蚂拐歌,向蚂拐祈福,期盼来年风调雨顺。”57岁的巴英村民廖庆华说。
入夜,“蚂拐节”活动进入了高潮,活动的主要内容有山歌对唱、篝火晚会、跳傩面舞等,铜鼓声、山歌声、祈福声相映成趣,场面十分壮观。场外的田野上、小溪边,来自不同村寨的壮族青年男女或三五成群,或成双成对,用“蚂拐歌”(以恋爱交友、寻找知音内容为主的山歌)相互问答,彼此了解,以此寻找到情投意合的恋人,并约定下次歌会在此相会。整个活动热闹非凡、通宵达旦……
“自从壮族蚂拐节被列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后,政府给了我们很多支持,巴英村成为传承基地,村民们举办蚂拐节的热情越来越高,蚂拐文化也在这一年一度的节庆中传承得越来越好。”47岁的村民廖克号说。 (刘廷智)
新闻推荐
南丹讯近日,南丹县地税局认真贯彻落实国家税务总局的重要批示精神,主动联系和服务当地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为全国“两会”顺利召开营造良好的环境。该局积极与县级人大、政协部门对接,了解本级企业界...
南丹新闻,讲述家乡的故事。有观点、有态度,接地气的实时新闻,传播南丹县正能量。看家乡事,品故乡情。家的声音,天涯咫尺。